中國空間站在近日迎來了一份特殊的“太空禮物”。據央視新聞披露,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成功與中國空間站對接,為宇航員們送去了重達6.5噸的補給物資,這無疑是太空中一次意義重大的“牽手”。
與人們日常寄送快遞類似,天舟九號在運送這些物資前也需要進行一番精心的“打包”。但這一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細得多。
為了確保物資的安全送達,首先需要制定一份詳盡的物資清單,尤其要關注那些體積龐大、易受損的物品。例如,此次運送的兩套國產艙外航天服,由于體積大且不能受擠壓,工作人員必須小心翼翼地將它們包裹起來,并固定在飛船內的特定位置,確保在運輸過程中不會發生任何碰撞。
在天舟九號的貨艙里,每一個包裹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標記。除了基本的標簽外,還采用了“色卡管理”的方式,使得物資的分類更加直觀和高效。綠色可能代表著日常所需的餐飲物資,而藍色則可能存放著空間站運行所需的備品備件。
裝艙的順序也是一門學問。在天舟九號發射前的最后準備階段,一些特殊物資被優先裝入飛船,如新鮮水果和需要低溫保存的科學實驗樣品。這些物資要求航天員在收到后立即取出并妥善存放。
對于那些沒有特殊儲藏要求的物資,其放置位置也經過深思熟慮。例如,當餐巾紙等日常用品即將用盡時,裝載這些物品的貨包可能會被放置在貨柜的最深處。這是因為天舟飛船在接下來8個多月的時間里,還將承擔起“太空垃圾存放室”的角色。航天員在取出最里面的貨物后,可以順便將廢棄物從里往外裝填,從而最大化利用飛船空間,同時不影響后續新物資的存放和取用。
為了提高物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天舟九號還配備了掃碼系統。這使得航天員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定位到所需物品所在的包裹位置,大大提升了物資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