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的轟鳴,天舟九號貨運飛船于近日成功發射升空,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這次壯舉背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十所”)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為飛船及火箭的發射任務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持。
中國電科十所牽頭打造的陸海天基測控通信系統,成為了此次發射任務中的“神經中樞”。這一新一代測控通信系統,猶如航天器與地面之間的隱形橋梁,精準地執行著軌道測量、遙測遙控以及數據傳輸等關鍵任務。它不僅確保了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穩定聯系,更被譽為航天器的“生命線”,體現了測控通信技術在航天領域中的核心地位。
尤為中國電科十所研發的“基帶池”技術體制在此次發射中大放異彩。該技術體制基于先進的共享、通用設計理念,構建了一個大規模的信號處理平臺,能夠同時運行多種測控、數傳工作模式,兼容不同信號形式、頻點及多個目標。其自動化運行能力和云架構管控,更是實現了測控資源的靈活調度與高效利用,為任務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在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上,中國電科十所的外測安全分系統脈沖相參應答機同樣表現出色。它與地面系統緊密配合,全程實時測量火箭的飛行軌跡,精準判斷飛行狀態,直至箭船分離。這一“眼睛”般的存在,為火箭的成功入軌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數據支持。
而T0控制臺,則是此次發射任務中的另一個關鍵角色。由中國電科十所研制的這一設備,安裝在發射場系統中,承擔著火箭發射倒計時、點火及起飛時刻反饋等重要職責。它不僅確保了點火指令的準時發出,還能夠實時反饋點火是否成功、起飛時間等信息,為整個發射流程提供了精準的時間基準。
中國電科十所還為各系統配置了高精度的時統設備,這些設備如同“時間指揮官”一般,以3000年不差1秒的精度,為航天發射、軌道測量、信息傳輸等各個環節提供標準時間和頻率信號。它們的存在,確保了分散在各地的用戶設備能夠實現“精準同步”,為任務的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