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近期經歷了從云端跌落谷底的戲劇性轉變。起初,其新車型YU7的發布引起了市場轟動。6月底,YU7一經問世,便展現出驚人的銷售勢頭,僅在開售1小時內,大定訂單便突破了28.9萬臺,18小時內鎖單量更是飆升至24萬臺,這一成績刷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多項紀錄,令人矚目。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7月后,小米汽車的銷量卻急轉直下。據數據顯示,7月第一周(6月30日至7月6日),小米汽車的上險量僅為4890輛,與前期的火爆銷售形成鮮明對比,環比暴跌46.2%,成為新勢力銷量十強榜中跌幅最大的車企,這一變化令人咋舌。
探究背后原因,一方面,SU7與YU7兩款車型的市場定位相近,導致潛在客戶在兩款車型間猶豫不決,部分原計劃購買SU7的消費者選擇觀望YU7的表現,從而影響了SU7的銷售。另一方面,YU7的火爆訂單遠遠超出了小米汽車的產能預期,導致工廠在兩款車型的產能分配上捉襟見肘,SU7的生產受到影響,而YU7又因產能不足未能及時大規模交付,進一步加劇了銷量下滑。
產能和交付問題一直是懸在小米汽車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早在SU7上市前,雷軍就曾公開表達過對產能的擔憂,他擔心如果車輛上市初期銷量不佳,會影響市場信心;而如果銷量火爆,長時間的等待又會讓消費者不滿。然而,現實情況比雷軍預想的更為復雜。
小米汽車APP上的交付周期預測數據令人咋舌,YU7標準版需等待57至60周,Pro版需50至53周,Max版也需38至41周。這意味著消費者下單后,可能需要等待一年左右才能提車,這無疑是對消費者耐心的巨大考驗。
供應鏈的復雜性和產能提升的難度是導致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小米汽車原本準備的產能遠遠無法滿足突如其來的訂單激增,而供應鏈的提升又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逐步爬坡。這使得小米汽車在應對訂單暴增時顯得力不從心。
對比特斯拉的銷量數據,可以更直觀地看出小米汽車訂單的火爆程度。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僅為13.72萬輛,而小米YU7在18小時內的鎖單量便超過了這一數字。然而,訂單再多,產能跟不上也是枉然。小米汽車的北京亦莊一期工廠設計年產能僅為15萬臺,即使通過優化產線和加班加點,今年實際產能也難以滿足SU7和YU7的雙重需求。二期工廠雖然已竣工,但仍在收尾施工,產能爬坡尚需時日。三期工廠和武漢工廠更是遙不可及。
雷軍現在面臨的困境與8年前的馬斯克如出一轍。特斯拉也曾深陷“產能地獄”,手握大量訂單卻無法及時交付,資金回籠困難,險些破產。如今,雷軍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汽車產能和交付難題正炙烤著他的造車野心。小米汽車的紅色警報已經拉響,雷軍能否帶領小米汽車走出困境,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