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5年7月15日清晨,伴隨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一聲轟鳴,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搭載著天舟九號貨運飛船騰空而起,直指蒼穹。經過約10分鐘的飛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并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太陽能帆板隨之展開,標志著此次發射任務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天舟九號飛船在軌穩定后,迅速完成了狀態設置,并于當日上午8時52分,精準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后向端口,為后續的空間站運營與科學實驗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此次天舟九號的運送貨物中,航天食品成為了亮點之一,不僅總量超過了1.5噸,種類更是多達190余種,其中副食品種增加了20多種,總數達到了90多種。這些新增的菜品包括麻婆豆腐、番茄雞蛋、清燉馬蹄等家常美味,它們經過地面科技人員的精心研發和工藝優化,成功登上了航天員的太空餐桌。
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專家介紹,航天食品的生產工藝不斷創新,力求最大限度保持菜品原有的質構、色澤、風味和營養。從最初的一口式、牙膏式食品,到如今的主食、副食、即食、調味品,甚至新鮮果蔬的豐富選擇,航天食品的種類和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被形象地稱為“三食四品”的突破。
為了滿足不斷壯大的航天員隊伍中多樣化的口味需求,更多菜系也被納入航天食品的整體設計中,讓航天員在太空中也能品嘗到人間煙火氣。
除了豐富的航天食品,天舟九號還搭載了總重量近780公斤的23項科學實驗物資。其中,一項關于空間微重力環境對骨骼肌前體細胞遷移影響的實驗尤為引人注目。該實驗旨在探索在微重力環境下克服肌肉萎縮的新途徑,這對于理解肌肉萎縮的分子機制以及尋找有效的應對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據負責相關實驗項目的科研團隊介紹,空間微重力環境下出現的肌肉萎縮與地面因年齡增長導致的肌肉萎縮情形相似。他們希望通過研究微重力對骨骼肌干細胞的影響,揭示空間環境導致肌肉萎縮的潛在機理,從而為抵抗肌肉萎縮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另一項引人關注的實驗則是利用類器官芯片研究空間特殊環境對人體血腦屏障及腦功能的影響。該實驗將在問天艙生物技術實驗柜中進行,利用人多能干細胞在芯片上構建微型腦類器官模型,模擬人腦的復雜微環境和對外界刺激的響應。這一研究有望為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駐留作業提供健康風險預測與干預手段,為太空探索的健康保障提供新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