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左?轉右?還是繼續向前?
十字路口的三重選擇,擺在行業公認的"果鏈三巨頭"——藍思科技、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面前。
三家公司,曾因蘋果這一共同錨點而在產業鏈上聚集,如今又殊途同歸地在同一時段內展現出業務"去蘋果化"的信號。
像是在"果鏈"這一主路上狂飆的三駕馬車,上述三家公司均作為蘋果供應鏈核心企業,依托消費電子增量紅利,在曾經的"黃金時代"中高速進行著擴張。
而在當下,在行業需求周期性波動、供應鏈全球化調整及單一客戶依賴風險加劇的背景下,三家企業的戰略選擇又在同一時期出現分化,像是并行抵達了求穩或者求變的十字路口后,各有安排。
有分析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點明,對于國內的供應鏈企業來說,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尋找多個客戶,這是必須的。集中在一個企業下面,意味著存在巨大風險。沒有一個企業敢賭蘋果不會繼續調整。除了生產成本,還有技術迭代和產品更新等多方面因素。調整是必然的,而企業必須隨時做好調整的準備。
在果鏈這一錨點下,藍思科技、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呈現出三種不同畫像:藍思科技完成港股上市,將精密制造能力向車載領域延伸以拓展增長邊界;立訊精密推進H股上市以強化產業鏈縱深布局,鞏固果鏈核心地位;歌爾股份通過分拆半導體業務獨立上市,探索AI智能硬件等新場景以優化業務結構。
目前三家企業在資本市場所處階段與進程各有不同,分別處于三個典型階段:藍思科技已成功完成赴港上市的關鍵步驟,于7月9日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立訊精密則處于籌劃初期,7月2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正謀劃發行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而歌爾股份,其分拆子公司歌爾微電子赴港上市事宜已有進展,今年1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3月申請材料獲證監會接收。
三者同源果鏈,如今在行業轉型節點選擇不同突圍路徑,折射出頭部果鏈企業在依賴與自主發展間的戰略權衡。
藍思上岸,緊追風口
2025年7月9日,藍思科技成功登陸港交所主板,這一"上岸"時刻瞬間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
據統計,此次藍思科技港股發行從遞表至掛牌僅用100天,完成全球發售2.62億股,發行價每股18.18港元,集資額47.68億港元,香港公開發售獲462.76倍認購,國際發售錄得16.68倍認購,足見市場對其"上岸"的高度認可。
其引入的10家基石投資者涵蓋產業資本、國際資管公司等多元類型,包括小米集團、瑞銀UBS等,星光熠熠的名單無疑彰顯出藍思科技在全球消費電子精密智造領域的稀缺價值,也正如多家券商研究部所指出,完成A+H上市標志著藍思科技進入"全球資本+中國智造"的雙向賦能階段。
從市場觀點來看,藍思科技搭建A+H雙資本平臺,不僅拓寬了融資渠道,可以募集資金用于海外產能擴張與新技術研發,還有效提升了國際知名度,加速全球化供應鏈布局。這將助力其降低對單一市場和客戶的依賴,增強抗風險能力。而回溯藍思科技的發展歷程,其2024年業績表現相當亮眼。
財報顯示,藍思科技2024年營業收入698.97億元,同比增長28.27%,創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36.24億元,同比增長19.94%。在招股業績記錄期間,企業最大客戶蘋果所貢獻的銷售額,分別占其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收入的71%、57.8%及49.5%,呈逐年減少態勢。
國信證券研報指出,藍思科技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其全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的持續深化。在智能手機與電腦業務領域,營收同比增長28.6%,湘潭藍思組裝業務更是憑借97.4%的營收激增,帶動了玻璃、金屬、陶瓷等上游外觀件、結構件及功能模組的規模化導入。
在新興領域的布局上,藍思科技同樣展現出敏銳的市場洞察力。2024年,其智能汽車與座艙類業務營收攀升至59.35億元,同比增長18.7%,中控模組、智能B柱等產品快速放量,超薄夾膠玻璃進入量產階段,單車價值量不斷提升。上述機構預測,藍思科技憑借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深厚技術和制造優勢,有望在車載市場搶占更大份額。
而在更前沿的風口當中,藍思同樣是那個"走在最前排"的頭號玩家——根據東吳證券相關研報,藍思科技現已成為智元機器人的核心供應商,為其提供關節模組、DCU、夾爪等核心零部件,自研的六維力矩傳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技術已超越消費電子結構件和外觀件的范疇;創始人親自帶貨走紅的Rokid,同樣在藍思科技的合作名單當中。據稱,公司現已在AR眼鏡領域的合作中取得重要進展,從鏡架、鏡片到功能模組和全自動組裝,藍思科技實現了全鏈條覆蓋。
從果鏈上的明星企業,到熱門賽道多點開花、搭起A+H雙資本平臺的全能選手,藍思科技的轉型,更像是一場純粹的"擴張"。
立訊"緊盯"蘋果
藍思已經上岸,另一位果鏈重要參與者,也在按照相似的路徑,籌劃著資本市場與自身業務的進階。
2025年7月2日晚間,立訊精密發布公告,籌劃境外發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這一消息迅速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
據悉,立訊精密此舉旨在進一步拓寬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深化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增強新技術研發及境外融資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借助港股市場靈活且多樣化的股權激勵工具,吸引和留住海外高精尖人才。
擴張背后,靠的是業績做支撐?;仡櫫⒂嵕?024年的各項財務數據,同樣可圈可點。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達2687.9億元,同比增長15.9%;歸母凈利潤為133.7億元,同比增長22%,業績延續穩健增長態勢。
中銀證券消費電子團隊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在業務布局上,消費電子業務仍是立訊精密的核心支柱(營收占比83.4%),汽車與通信板塊則增長迅猛,汽車互聯產品營收137.6億元,同比增長48.7%。此前,通過收購德國Leoni集團,立訊精密成功切入全球頂級車企供應鏈,完善了從線束到智能座艙的全產品矩陣;通信及數據中心方面,隨著AI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帶來需求增加,立訊創新性地打造了面向AI整機柜的核心零組件整體解決方案,未來預計將通過前瞻技術布局和靈活業務配合模式,擴大在電連接、光連接方面的領先優勢,并前瞻布局散熱和電源領域產品,以高速互聯整體解決方案的形式做客戶和產品拓展。
中銀證券認為,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汽車、通信及數據中心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布局順利,以內生+外延的發展模式強化增長動能。
不過,與前述果鏈企業藍思有別的是,立訊加碼果鏈的信號似乎更為明顯。
據報道,在過去五年的時間里,蘋果與立訊精密之間的業務往來規模增長5倍,這為立訊帶來了近10萬個工作崗位,并擴建了9家工廠,iPhone16等蘋果主力系列機型的生產資源,大量掌握在立訊精密手中。
顯然,籌劃H股上市將成為立訊精密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其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從而鞏固其在果鏈中的核心地位,同時為汽車電子、AI通信等新興業務提供強大的資本支撐。
某頭部券商分析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加碼果鏈的同時擴展汽車等業務,立訊精密"既要又要"的野心可見一斑。
歌爾"分家"
對比前兩家,歌爾股份近期在資本市場的動作顯得有些獨特。
2025年1月,歌爾股份子公司歌爾微電子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3月申請材料獲證監會接收,正式踏上分拆上市之路。投資機構普遍認為,分拆半導體業務獨立上市,將使歌爾微電子能夠獨立融資,加速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提升整體競爭力,同時有助于歌爾股份優化業務結構,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降低對消費電子周期的依賴。
從歌爾股份自身業務發展來看,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1009.54億元,同比微增2.41%;歸母凈利潤26.6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14.93%,盈利水平顯著提升,綜合毛利率同比提升2.14個百分點至11.09%。
上述券商分析師指出,這得益于歌爾股份在成本控制和產品結構優化方面的努力。在戰略布局上,歌爾股份敏銳捕捉到AI端側創新的機遇,緊緊抓住AI智能手機聲學傳感器升級與AI智能眼鏡快速放量的契機(2024年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210%),全力推動光學、微顯示等技術落地。
北京商報記者接觸到一位歌爾股份旗下全資子公司高層,對方表示,目前他的公司正在給母公司供應車載揚聲器以及"相對偏傳統制造業"的高端音響,這部分業務的根基,同樣是歌爾在音響、耳機等領域多年的技術沉淀。
另據太平洋證券研報,歌爾股份"正在開辟智能硬件行業新發展空間,把握機遇積極進行戰略創新轉型"。
據IDC統計,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2.4億部,同比增長6.1%,整體市場有所回暖,并帶動了相關精密零組件市場的回暖,特別是與AI語音交互相關的聲學傳感器等產品出現了明顯的技術升級趨勢,產品價值量也有所提升。
而在智能硬件方面,AI亟須實現在消費者終端設備側的搭載,也催生出豐富的新興智能硬件產品使用場景和產品形態,如可實時調用AI大模型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個人智能助理體驗的AI智能眼鏡和AR增強現實產品,在2024年迅速發展并受到全市場的廣泛關注,帶動了相關的光學、微顯示、傳感器、先進材料和封裝等技術的創新發展。
據Counterpoint統計,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增長210%,總量首次突破200萬臺大關。而音響,是AI智能眼鏡、AR設備等智能硬件的必備組件,直接影響語音交互效果與使用體驗。
歌爾股份同時擁有聲學器件設計制造能力,音頻算法方面有技術積累及規?;a與供應鏈整合能力,這些基礎必然使其在高速擴張的音響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從黃金時代到分岔口
曾幾何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憑借與蘋果的深度綁定,共同書寫了果鏈的"黃金十年"。它們的營收曲線與蘋果新品周期高度重合,市值一度聯袂突破千億。
但如今,這條曾鋪滿紅利的賽道正迎來關鍵分岔:蘋果加速供應鏈遷移,消費電子需求持續疲軟,單一客戶依賴的風險如影隨形。
針對果鏈企業轉型、業務擴展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曾通過多渠道向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三家公司咨詢。截至發稿時,尚未有直接回復。
不過,眼前已經確定的是,站在時代與行業的十字路口,三家巨頭的選擇已然分化:曾同路出發的企業,如今各自押寶,即將走向殊途。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