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學研
“賣手機不如賣手機殼的賺得多”、“一塊錢做的,幾十塊賣給你們”。
這些是當年羅永浩在錘子手機發布會說的玩笑話,但沒想到,現實比段子更魔幻。如今無需幾十塊,9塊9就能買到一個包郵手機殼。只可惜,這不是供應鏈優勢帶來的低價福利,而是黑心商家附贈的“健康炸彈”。
近日,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隨機從各類銷售渠道購買了價格從十幾元到近百元不等的20款手機殼,對有害物質含量等指標進行產品質量安全評估,發現部分低價手機殼的鉛含量超出國家標準上限30倍。
圖源:微博
常規意義上的鉛含量超標,不僅對人體細胞有害,還可能破壞骨骼,引發腎衰竭。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部分商家可能會回收醫療廢料、電子垃圾,簡單處理后注塑成型,這樣的手機殼往往攜帶塑化劑、多環芳烴、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現代人幾乎機不離手,長期接觸此類劣質手機殼,難以想象會給人體帶來什么樣的危害。
小小一個手機殼竟成為人們健康的隱形殺手,背后的秘密遠比你想象的復雜。
PART.01
人人都能參與的千億市場
為什么是手機殼?
先決條件自然是智能手機太火了。
根據IDC、Canalys等機構統計的2024年市場數據,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12.2億部。哪怕只有一半手機配備手機殼,那么全球手機殼需求量至少有6.1億個,更何況很多人不止買一個手機殼。
圖源:Canalys,2024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
再說個冷知識,換機頻率逐年降低,但人們對手機配件卻越買越多。手機殼雖然是手機產業處催生出來的賽道,但其實這類配件一直都是個龐大的市場。
2024年全球手機殼市場規模達到758.8億元,DIResearch認為全球手機殼市場規模呈現穩步擴張的態勢,預計2030年將達到935.8億元。
手機殼生意雖然小,但也是個擁有近千億元的龐大市場。
而且,手機殼行業的門檻低,只要有臺機器就能生產,投資成本較為固定,設備與制造模具是生產一款手機殼最大的開支。據悉,不追求新舊的情況下,上萬元就能搞到一套模具,用這套模具生產出來的手機殼越多,每個手機殼分攤的成本也就越低。
迪菲帆老板陳勁松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款四角防摔手機殼只賣3.5元,并且包郵。即使這樣,公司仍能賺到10%以上的凈利潤。
圖源:天眼查
由此,許多小廠商也能進入這個行業分一杯羹。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35.8萬家手機配件相關企業,深圳現存21.7萬家手機配件企業,接近廣東省的60%,約占全國總量的13%。
深圳作為手機殼產業大本營,不少華強北賣家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還誕生了“手機殼第一股”杰美特(300868)。2018年,專注于貼牌代工的杰美特一年賣出5804萬個手機殼,占全球手機殼銷量的4.13%。來到2025年,杰美特甚至靠著賣手機殼賺的錢,計劃以現金的方式購買AI企業思騰合力的控制權,快速切入AI服務器與高性能計算領域。
在全球品牌中國線上500強榜單里,倍思、閃魔等主攻音頻數碼3C配件的品牌,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也將手機殼列入配件領域的重要一環;圖拉斯從手機殼起家,一路發展至充電器、智能車載配件以及生活小家電。
由此可見,足夠龐大的市場和相對低的門檻,是手機殼被不法分子盯上的根本原因。某從業者透露:“正規原料每噸上萬元,摻入廢塑料成本能降三分之二。”
要想在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千億市場突圍,即便沒有劣質產品的惡意沖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PART.02
人們不是在為手機換殼
面對高度內卷的競爭環境,也有品牌另辟蹊徑,做起了高端生意。
國產頂流圖拉斯,靠著號稱軍工級別的防摔材料和邊框上的氣囊設計,成功讓品牌脫離了與低質產品競爭的泥潭。某寶上,售價347元的支點殼O3Air累計銷量超1萬+。
將手機殼當奢侈品賣的中國香港品牌CASETiFY,喜歡這個牌子的用戶,把它親切地稱作C殼,奉為手機殼界的愛馬仕。
去年他們和蘭博基尼聯名的手機殼,價格被賣到了1449元,相當于146個9塊9手機殼。
CASETiFY的手機殼是真的貴,但賣得也是真的好。據公開報道,2024年,CASETiFY銷售額突破5億美元(約36億人民幣),年均手機殼銷售超300萬件。光是2022年就賣出了1500萬個手機殼,輕松賣了3億多美刀。
國產高端手機殼品牌PITAKA在采用航空航天芳綸纖維制作后,僅依靠蘋果、三星和谷歌三個品類的手機殼,在海外市場賣到了60—70美元左右。
一家名為Burga的立陶宛企業選擇將創意和互聯網作為手機殼業務的突破口,通過和多位知名藝人和KOL合作提高了品牌的獨特價值屬性。2023年,Burga的手機殼產品做到了超2億美元的營收,SKU足足有超過2萬個,還提供了個性化定制的服務。
如果回到手機殼的元年,你會發現它們誕生之初,只是為了保護脆弱的手機免受磕碰。隨著手機本身強度的提高和個性化消費習慣的變化,配件更多是剛需,
這些品牌的手機殼能成功跑出,難道真的有難以復制的黑科技嗎?
以深圳、東莞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電子產業鏈——全球每銷售6臺手機就有1臺在東莞生產,一部智能手機90%的零部件可在一小時通勤圈內配齊。
圖源:pexels
無論是支架、磁吸、無線充電、5G等手機殼功能,還是芳綸纖維、碳纖維、防彈凱夫拉等手機殼材質,都能在這里輕松實現。毫不夸張地說,給華強北一點時間,就能完美破解,甚至質量可以做得更好。
對手機殼廠商來說,想要復刻所謂的品牌手機殼或許一點也不難,難的是滿足用戶。
說到底,人們不只是在為手機換殼,而是在為心情、為個性而換。貴手機殼賣得也不是手機配件,而是這個形式存在的潮牌,賣的是材質、創意和附加價值。
國內手機殼市場自誕生之初,一直以低價跑量的賣家為主。有業內人士評價:“國內高端的手機配件品牌幾乎沒有,但國人需要。”
然而,當行業走過快速擴張的階段,高品質、個性化、定制化才是頭部品牌真正的爆發密碼。近段時間,充電寶質量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每當行業出現信任時刻,大眾首先關注的核心始終是產品品質。
同理,手機殼品牌深耕國內市場也好,出海賺歪果仁票子也罷,產品還是必須合規先行。比如出口歐洲就必須經過認證與材料管理,需通過CE認證,確保不含鉛、汞等有害物質;在美國市場,則需通過FCC認證,并注意加州65號提案對化學物質的限制。
最后提醒大伙趕緊看看手里的手機殼,如果要換不要只看價格:
1、優先選購液態硅膠或TPU手機殼,這兩種材質通常無異味,捏起來軟但有韌性;
2、其次優先選擇標有3C認證、執行國標《手機殼套通用技術要求》的產品。正規手機殼通常會在包裝上注明材質,如食品級硅膠等;
3、外觀花哨、毛茸茸還便宜的手機殼,往往暗藏雷區;
4、哪怕是正規產品,長期使用也可能因磨損和老化,導致有害物質釋放,為了健康,建議大家定期更換手機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