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街頭巷尾的綠色牌照車輛日益增多,地下停車場內排隊充電的場景也變得司空見慣。這一現象表明,電動汽車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嘗鮮選擇,而是逐漸成為大眾出行的默認選項。
然而,在電動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仍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電動汽車雖然節省燃油費用,但最終會因高昂的電池更換成本而得不償失。這種觀點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可能忽略了幾個關鍵事實。
首先,關于電動汽車電池不耐用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個案的誤導。例如,杭州一位特斯拉Model 3車主因電池組外部栓閥脫落導致水汽侵蝕,最終花費15萬更換電池的事件,以及另一位車主因電池問題需花費12萬維修的案例,這些高價維修費用確實令人咋舌。然而,深入分析這些案例不難發現,電池問題往往并非由正常使用導致,而是由于交通事故、底盤受損或水泡等原因造成。
事實上,電動汽車電池的實際壽命遠超預期。國外Out of Spec Testing團隊對一輛2019款特斯拉Model S進行了長達六年的測試,行駛里程超過40萬公里后,車輛在高速行駛下仍能保持327公里的續航能力,狀態甚至不遜于新車。在國內,太原首批比亞迪e6出租車在達到8年強制報廢標準時,許多車輛已行駛超過100萬公里,電池性能依然良好,部分司機甚至表示,車輛退役并非電池問題,而是政策限制。
主流電動汽車電池的循環壽命已顯著提升,三元鋰電池可實現1000至2000次充放電循環,磷酸鐵鋰電池更是高達3000次以上。按照每次充電500公里的續航計算,即使每天使用,電池壽命也足以支撐十幾年。根據Geotab的全球數據追蹤,電池年衰減率僅為1.8%,意味著十五年后電池仍能保持七八成的續航能力。因此,眾多車企敢于承諾電池終身質保,體現了對電池質量的信心。
那么,為何關于電動汽車電池不耐用的說法仍廣為流傳呢?這主要歸因于認知錯位和傳播效應的雙重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頻繁遇到手機電池老化、電瓶車續航下降等問題,這些“掉電焦慮”的體驗讓我們對鋰電池產生了固有偏見,認為其壽命有限。當這種偏見遇到電動汽車時,便自然而然地將其與手機電池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