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政務服務中心,張先生正面臨著將外地社保轉回濟南的復雜手續。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并沒有在多個窗口間奔波,而是對著一個智能終端簡單表達了需求。屏幕上的數字人迅速響應,不僅調取了張先生的檔案,還自動生成了辦理清單和材料模板。經過人臉識別授權,業務即刻進入了辦理流程。
這一便捷體驗的背后,得益于濟南市大數據局精心打造的“泉城通辦”政務大模型平臺。該平臺正引領著這座千年古城在數字化浪潮中煥發新生。
“泉城通辦”平臺在數字城市建設中展現了非凡實力,解決了政務服務智能化轉型面臨的諸多難題。它不僅降低了技術門檻,減少了算力消耗,還打破了數據壁壘,實現了“信息孤島”的互聯互通。在今年的AI生產力大會上,“泉城通辦”榮獲“AI生產力優秀案例”,這一榮譽背后,是其首創的政務大模型建設范式,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濟南方案”。
在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濟南市注重標準引領,制定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和應用標準,為政務大模型的規范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通過創新“數據官”機制,平臺的服務能力得以精準匹配市民需求。在場景應用方面,“泉城通辦”依托“愛山東”濟南分廳,率先上線了“泉心泉意”數字人智能問答應用,實現了300余項民生服務的“邊說邊辦”。這種智能化服務,顯著提升了市民的辦事體驗。
“泉城通辦”平臺還通過技術融合,構建了協同共享的政務智能生態。各部門可以靈活調用資源,快速搭建特色應用場景。目前,平臺已接入多個部門的智能體應用,形成了強大的政務處理能力。
濟南的數字化建設不僅局限于政務服務領域,還深入到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從交通出行到教育規劃,從供暖節能到社會保障,數字化的溫度正體現在對每個群體需求的精準回應中。例如,在早高峰時段,動態感應系統能夠實時調整信號燈,提升通行效率;學情大數據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業規劃,實現因材施教;智慧供熱大腦則通過實時調控,實現了能源節約。
在算力層面,濟南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國家超算濟南中心、華為濟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集群的構建,使得濟南的算力規模穩居全省首位。這些算力設施為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支撐。
濟南的數字化建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長期規劃和持續努力。從數字濟南建設推進大會到全面提升大會,濟南每年都在數字化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從“泉城通辦”的“數字基座”到“城市大腦”的全域感知,濟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數字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