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這片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小米汽車的橫空出世無疑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其首款車型SU7憑借卓越表現,迅速在造車新勢力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緊接著,小米YU7的上市更是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數據顯示,這款車型在上市首日僅用3分鐘便收獲了20萬訂單,1小時內訂單量更是飆升至28.9萬,市場熱度空前高漲。
然而,在小米汽車風光無限的同時,另一家新能源汽車品牌智界卻陷入了銷量困境。據統計,從2025年年初至5月,智界的月銷量從12510輛逐月下滑至5689輛。進入6月后,銷量頹勢依舊未能遏制,單周銷量甚至一度跌至不足千輛。這一連串的數據,無疑給智界的市場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智界作為華為鴻蒙智行生態與奇瑞制造強強聯合的產物,在面世之初曾備受矚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智界的市場表現卻并未如預期般強勢崛起。那么,智界究竟為何陷入了如此窘境?
分析認為,智界的困境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一方面,雖然市場上有聲音認為奇瑞星途的產品與智界存在同質化競爭,但數據表明,星途的銷量同樣不容樂觀,并未承接智界流失的市場份額。因此,產品同質化并非智界銷量下滑的主因。另一方面,華為渠道策略的調整對智界產生了不小的沖擊。華為將原有并網銷售的門店進行劃分,導致智界等品牌在華為渠道的曝光度和轉化率大幅下降。這一變化,無疑加劇了智界的市場困境。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華為智選車模式在復制到其他合作車企時遭遇了挑戰。與賽力斯高度依賴華為不同,奇瑞等合作車企更注重品牌獨立性和自身發展。這種戰略訴求的差異,使得華為難以用標準化的模式協調各方利益,導致鴻蒙生態內部難以形成合力。因此,智界等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也受到了影響。
面對銷量困境,智界并未坐以待斃。據報道,智界正在嘗試通過獨立渠道建設來尋求突破。這一舉措旨在擺脫對華為渠道的過度依賴,重塑品牌形象。然而,獨立渠道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資源的投入。因此,在短期內,智界恐怕仍難以扭轉銷量頹勢。
智界的銷量困境,不僅暴露了單一品牌的危機,也反映了華為鴻蒙智行生態體系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加速洗牌的當下,如何協調多方利益、構建可持續的生態協同機制,將是華為及其合作伙伴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只有跳出標準化復制的思維定式,以更靈活的合作模式激發各方潛力,才能真正實現鴻蒙生態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