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季,科技領域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場變革的核心是腦機接口技術,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物理與數字世界的界限。
在Neuralink的夏季發布會上,一段《馬里奧賽車》的游戲視頻震撼了全球觀眾。畫面中,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Noland,僅憑意念操控賽車,靈活漂移過彎,令人驚嘆。這一壯舉的背后,是他大腦運動皮層中植入的1000根微電極,這些微電極將大腦的電信號轉化為游戲指令。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的南開大學實驗室也傳來了好消息。一位67歲的腦梗死患者,在介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幫助下,成功重新抬起了因疾病而癱瘓半年的手臂。而在中科院,臨床受試者通過侵入式設備,經過短短2-3周的訓練,便能用意念下象棋、玩賽車游戲,展現了腦機接口技術的巨大潛力。
Neuralink的N1設備無疑在這場科技革命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七位受試者的故事,成為了發布會上的亮點。他們中既有脊髓損傷患者,也有漸凍癥患者,這些曾經被疾病“囚禁”的身體,在植入N1設備后,重新獲得了與世界互動的能力。Noland作為首位受試者,不僅學會了用意念控制電腦光標,還打破了世界紀錄,他的“數字分身”甚至能在《使命召喚》游戲中與玩家聯機對戰。
另一位受試者Alex的故事同樣感人。脊髓損傷讓他失去了手部功能,但在N1的幫助下,他“找回”了雙手,能夠用意念控制虛擬手與家人互動,甚至操作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的機械臂。這不僅讓他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更讓他找回了生活的尊嚴和價值。
漸凍癥患者Bard的經歷更是突破了交流的極限。植入N1前,他只能通過眼動追蹤儀緩慢拼寫單詞,而現在,他可以直接用思維“敲擊”鍵盤,與孩子們視頻聊天時,能夠實時回應他們的呼喚和愿望。這種改變不僅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嚴和自由。
在中國,腦機接口技術同樣發展迅猛。南開大學段峰教授團隊宣布完成了全球首例介入式腦機接口輔助人體患肢運動功能修復試驗,為高齡或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中國科學院等機構也開展了侵入式腦機接口前瞻性臨床試驗,受試者在短時間內便學會了用意念控制游戲和應用。
半侵入式技術也在中國迎來了臨床驗證。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與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的“北腦一號”智能腦機系統,成功完成了國際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無線全植入設備的臨床植入,為脊髓損傷、腦卒中、漸凍癥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
資本的熱潮也在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2024年上半年,國內腦機接口領域融資規模突破10億元,多家企業獲得了數億元的投資。然而,投資人的態度趨于理性,他們更關注技術的臨床驗證和患者需求,認為只有通過真正解決患者問題的技術,才能走得更遠。
腦機接口技術的意義遠不止于恢復患者的功能。它更是一場關于“連接”的革命,重新定義了大腦與外部世界的交互方式。對個體而言,腦機接口是“生命的第二通道”,為那些因疾病而“被截斷”的生命打開了新的出口;對社會而言,它是“醫療資源的一次解放”,為神經退行性疾病、脊髓損傷等患者提供了功能性治愈的可能;對人類文明而言,它是“認知邊界的第一次主動拓展”,讓大腦與數字世界直接連接,開啟了人機融合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