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泰科技,一家由華為前員工創立的企業,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意圖在主板市場亮相。這家公司以車載前向毫米波雷達為核心產品,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在業內積累了相當的聲譽,甚至被譽為“國內最大車載前向毫米波雷達供應商”。
承泰科技的創始人陳承文和周珂,兩位均擁有華為的工作背景,對傳感器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們選擇了毫米波雷達作為創業方向,彼時,這一領域的技術門檻較高,且國內企業尚未形成規模,市場份額主要由國際巨頭如博世集團、大陸集團等占據。承泰科技的崛起,不僅標志著國內企業在汽車毫米波雷達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也預示著對國外企業的有力追趕。
在資本的助力下,承泰科技迅速成長。從2017年至2024年,公司共獲得了8輪融資,總額超過3.5億元。這些資金為公司的研發、生產和市場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投資方包括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方等,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東結構。然而,在上市前夕,部分早期投資者已經選擇退出,將所持股份轉讓給其他機構或個人。
盡管承泰科技在業務上取得了顯著增長,但其財務狀況卻并不樂觀。招股書顯示,公司在過去三年的營收雖然暴漲了6倍,但始終處于虧損狀態。這主要是由于公司在研發、銷售、行政等方面的開支較大,以及授予投資者的贖回權利產生的贖回負債所致。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也持續為負,生存高度依賴外部融資。
更為關鍵的是,承泰科技的業務高度依賴于單一客戶——比亞迪。在過去三年中,比亞迪為承泰科技帶來的收入占比分別高達81.9%、91.3%和93.6%。這種高度集中的客戶結構,無疑增加了公司的經營風險。一旦與比亞迪的業務關系出現惡化,將對承泰科技的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除了客戶集中度高的問題外,承泰科技還面臨著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和同行競爭的雙重壓力。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毫米波雷達產品的價格不斷下降。承泰科技的主要產品毫米波雷達的平均售價在三年內降幅達到了26.1%。同時,激光雷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價格下探,也對毫米波雷達市場構成了潛在威脅。一旦激光雷達價格降至與毫米波雷達相當的水平,其技術優勢和感知能力將可能對毫米波雷達形成“降維打擊”。
承泰科技在招股書中坦言,公司面臨著客戶集中度高、產品價格下滑和同行競爭等多重風險。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公司需要加強客戶開拓和市場多元化,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和議價地位,同時積極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然而,這些措施的實施需要時間和資源的投入,短期內可能難以改變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風險。
盡管如此,承泰科技仍然堅持沖刺港交所上市。這一舉動不僅是對公司過去幾年發展成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期待。然而,上市之路充滿變數,承泰科技能否成功登陸港交所,還需要經過市場的考驗和監管機構的審核。無論如何,我們都將密切關注承泰科技的后續發展,期待它在自動駕駛領域創造更多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