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問界再次邁出了重要一步,這次它將觸角伸向了電池制造。6月30日,寧德時代宣布,專為問界定制的電池系統已在重慶問界超級工廠投產。這一合作表面上看是行業巨頭的強強聯手,但實際上標志著問界在“核心零部件自研自產”戰略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問界,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中自研率極高的代表,其整車制造、電驅、電控、座艙、中控、智駕系統等關鍵環節,幾乎全部由賽力斯自研或與華為聯合開發完成。這種高度的自主研發能力,在國產車中極為罕見,背后折射出的是華為“不被卡脖子”的堅定戰略。
問界的“無界工廠”以其高度自動化著稱,焊裝車間的自動化率高達98%,白車身由賽力斯自主設計,全車數據在數字化平臺上進行全周期建模,這不僅確保了產品的一致性,還大大增強了供應鏈的自主性。在智能化系統方面,問界車機搭載了華為的鴻蒙座艙、ADS智駕系統以及DriveONE電驅,核心軟硬件均掌握在華為及其合作體系內部,即便芯片存在外購情況,也已建立了替代方案。
電池作為新能源車的“心臟”,對整車性能至關重要。過去,問界采用寧德時代的標準產品,而現在,專屬電池的出現,標志著問界在全面掌握整車控制權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寧德時代從單純的供應商角色,轉變為被定制、被管理的合作伙伴。此次投產的CTP 2.0電池,采用了高密度設計,并配備了先進的熱失控防護系統,電芯結構也進行了優化。更重要的是,該電池系統已實現了通過車云協同AI系統的熱隱患預測,控制算法由問界主導。
這一變化意味著,在電池的系統集成與安全策略上,話語權正在從上游材料企業向整車企業轉移。對于華為而言,這是其在信息系統整合能力上的進一步延伸。從產業節奏來看,本地化生產不僅有助于提升產能保障,還能確保核心資源不被分流。面對全年60萬輛的銷售目標,問界需要在下半年沖刺,而確保戰略車型不會因資源分配受限而延遲交付,成為其防守體系的核心補強。
問界在超級工廠中部署“自產電池”產線,本質上是為了確保交付速度,避免因外部因素導致的生產延誤。這一舉措也向競爭對手發出了明確信號:問界已經掌控了電動車產業鏈中的所有關鍵環節,從芯片、系統到電池,沒有任何環節能夠威脅其交付能力或產品完整性。在中高端新能源車市場,安全、智能、供應鏈穩態已成為核心競爭力,問界選擇讓寧德“代工”,而非繼續外采標準化產品,正是其戰略自主的體現。
對于寧德時代而言,與問界的合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CTP 2.0作為其先進成果,在問界體系內將被進一步優化。隨著整車企業掌握更多主動權,電池企業的角色將越來越接近Tier 1供應商。中國電動車行業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過去的技術和數據堆砌,轉向產業鏈整合和系統能力的比拼。問界不僅在造車,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電動汽車產業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