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圈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活動——羅永浩數字人首次亮相百度優選平臺,并成功完成了其直播首秀。這場直播不僅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更在事后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數據分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羅永浩的數字人分身在這場直播中的表現,竟然超越了真人羅永浩的影響力,讓后者也感到驚訝不已。有媒體將此次事件視為百度電商的一次重要突破,試圖借此機會在競爭激烈的電商市場中站穩腳跟。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難發現,盡管百度此次直播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要在電商領域真正站穩腳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從品牌傳播的角度來看,百度無疑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直播中,羅永浩數字人的高度擬人化表現,不僅展現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厚技術實力,更為其慧播星產品打開了市場銷路。有觀眾在直播開始僅一分鐘內就發現了這是數字人,理由是老羅沒有像往常一樣“開噴”,反而非常耐心地講解商品細節。
對于百度AI而言,這場直播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戰術展示。然而,戰術上的勝利并不能掩蓋戰略層面的挑戰。盡管百度在AI領域的研發積累仍然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在大模型變革的浪潮中,百度似乎未能持續驚艷行業和公眾,其高光時刻似乎已成過往。
在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宣布已有65%的央企選擇與百度智能云開展深度合作后,這一消息與百度Q1財報中智能云業務的強勁表現相互印證。然而,仔細觀察這些數據,不難發現百度智能云的增長或許存在隱憂。智能云業務可能正在走其他云廠商的老路,依賴“低垂的果實”來充實業績,即通過非公有云項目來拉動增長,而這些項目往往利潤微薄,甚至可能損害長期競爭力。
事實上,百度在追求技術突破的過程中,并非沒有走過捷徑。年初,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選擇將DeepSeek R1模型接入百度平臺,并在官網首頁進行營銷。這一舉動雖然短期內有助于繞過技術瓶頸,但長期來看卻消解了百度僅存的技術形象。百度在AI領域的戰略進展不及預期,意味著新的增長引擎仍然遙不可及,這是百度當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回顧ChatGPT橫空出世時,科技行業普遍認為谷歌將面臨最大威脅。然而,谷歌通過整合DeepMind和Google Brain,迅速推出并迭代Gemini系列模型,成功穩住了陣腳。相比之下,百度在ChatGPT帶來的機遇面前,卻未能充分把握先機,其文心大模型雖然在調用次數上有所增長,但主要依賴于百度自有生態產品的自調用,C端市場表現乏力。
百度智能云雖然交出了亮眼的營收成績單,但其增長模式卻值得商榷。過度依賴非公有云項目,不僅利潤率低,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資源,難以形成可規模化復制的核心技術與平臺能力。這與云計算行業追求標準化、規模化、高利潤率的趨勢背道而馳。
百度面臨著一個尖銳的矛盾:智能云需要保持甚至加速增長,以彌補移動生態業務的下滑壓力,并支撐公司整體估值。然而,智能云當前的增長模式和盈利能力,是否能承擔起這一重任,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百度需要警惕的是,不能為了短期的業績而犧牲了長期的競爭力,否則將重蹈覆轍。
百度在AI人才培養方面確實做出了顯著貢獻。截至2024年底,百度已提前完成了“500萬AI人才計劃”,并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再培養1000萬AI人才。從這一角度來看,百度無疑為國內的AI行業輸送了大量頂尖人才。
然而,與這么多的人才擦肩而過,也反映出百度在把握機遇方面的不足。在大模型時代,百度需要更加敏銳地捕捉機遇,避免重蹈覆轍。要真正實現突破,百度首先需要警惕那些看似誘人卻可能損害長期競爭力的“低垂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