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與產業界融合的浪潮中,南京的多所高校與知名企業攜手,為學子們鋪設了一條通往未來職場的“快車道”。2025屆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李丹,便是這條路上的先行者之一。在正式畢業前一年,她已穩坐小米集團軟件開發工程師的寶座,這一切得益于南京林業大學與小米集團聯合推出的工程師訓練營。
去年5月,工程師訓練營在南京林業大學正式啟動,這是一場面向本科三年級和研究生二年級學生的高強度、系統性培訓。為期15天的課程,不僅涵蓋了前沿技術理論與實戰項目演練,還提供了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李丹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和考核,成功脫穎而出,與小米簽下了軟件開發工程師的崗位合約。
小米工程師訓練營,是小米集團深化產教融合、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新嘗試。從最初南京區僅4人的研發團隊,到如今涵蓋電動汽車、互聯網服務等多個核心業務領域的小米南京科技園,小米的業務版圖迅速擴張,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愈發迫切。訓練營應運而生,旨在發掘和培養有潛力的人才,為他們提供進入小米發展的機會。
訓練營不僅讓學子們“沉浸式”體驗行業前沿技術,還讓他們獨立完成軟件開發項目,全過程了解企業生產管理程序。南京郵電大學的卜云龍,便是另一位受益者。他在訓練營中接受了“真刀真槍”的錘煉,成功鎖定了小米集團華東總部汽車部的崗位。如今,他正與部門伙伴共同參與小米汽車中控屏的開發設計,將訓練營的知識儲備轉化為實戰技巧。
小米集團工程師訓練營副主任劉飛表示,訓練營采取“前置培養”模式,由在小米工作10年以上的研發人員擔任導師,帶領學生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業務能力。這種模式不僅縮短了入職后的磨合期,還為企業精準招引了所需人才,避免了海量的簡歷篩選和多輪面試。
華為則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合作,開設了全球首個數據通信方向的“華為實驗班”。這個實驗班將人才培養觸角前移至學生大一剛入學時,通過“面向前沿·理實交叉·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讓學生們打牢理論知識基礎,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華為實驗班的課程由校內老師和華為專家團隊聯合編著及授課,內容前沿新穎,實訓項目均提煉自華為真實的產業應用場景。
華為實驗班的學生董雪珂表示,通過在實驗班的學習,她感受到了企業最前沿的技術發展趨勢和需求。如今,她已經成功保研至東南大學,期待在后續的科研生涯中,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開展原始創新、技術攻關、成果轉化。
南京大學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的合作,則是另一段佳話。在南京大學“天池杯”AI創新大賽中,邵勃源憑借“知微見疾——基層醫療場景下AI智能報告解讀與健康問診助手”項目奪得冠軍。這一項目的背后,是南京大學與阿里云在計算領域的深度合作。雙方通過課程共建、實驗室合作、實習實訓等方式,培養具備前沿技術能力和產業應用思維的復合型人才。
阿里云智能集團戰略發展部區域總經理李寅介紹,阿里云還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在科研算力、大模型技術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產業界與學術界的緊密連接,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實踐機會和職業發展路徑,也為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創新活力。
隨著這些合作項目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南京高校應屆畢業生得以提前鎖定大廠崗位,實現職業生涯的平穩起步。而企業也通過這種模式,精準招引了所需人才,推動了業務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