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關于低空經濟與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的盛會,在中汽中心盛大召開。會上,一款引人注目的飛行汽車在廣州增城的街頭驚艷亮相,猶如“變形金剛”般,實現了從地面行駛到空中飛行的華麗轉變。
這款飛行汽車,在收起螺旋槳時是一輛普通的汽車,而一旦展開機翼,便能化身為飛行器,翱翔于藍天。這種高技術的融合形態,不僅預示著未來立體交通的雛形已清晰可見,也讓人類自由穿梭天地的夢想逐步走向現實。
飛行汽車與電動汽車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淵源與聯系。當前的主流飛行汽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與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EV),都是人類追求突破空間限制、提升移動自由度的駕駛工具。它們的核心使命相同,都是解決“行”的問題。在“肉身”組成上,飛行汽車與電動汽車均采用了合金、碳纖維等高強度輕量化材料,零部件組成上有高達70%的相似度,且動力源趨同,共享著電池、電機以及電控技術進步等電動化浪潮。
更為關鍵的是,eVTOL和EV在技術上有著同源的“大腦”。汽車自動駕駛與飛行汽車自主飛行系統中的運營邏輯高度重疊,都需要處理海量傳感器數據,進行實時路徑規劃,并依賴人工智能(AI)算法做出安全決策。它們還搭載了高性能計算芯片和軟件架構,無論是地面還是低空,未來的智能交通都離不開車聯網/空聯網(V2X/A2X),在通信協議、數據交互標準等方面有著同頻共振的“心跳”。
飛行汽車不僅與電動汽車在技術上血脈相連,還在設計理念上借鑒了現代智能汽車。例如,eVTOL的乘員座艙設計在舒適性、人機交互界面(HMI)、信息娛樂系統等方面,大量借鑒了現代智能汽車座艙的設計理念和技術,使得乘客進入艙內后,能感受到一個熟悉且以人為本的移動空間。
飛行汽車與電動汽車在能源補給和環保訴求上也存在整合潛力。eVTOL的充電設施可與EV充電網絡相結合,特別是eVTOL的高壓快充技術,可復用于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和儲能站,形成“陸空一體”的能源網絡。同時,它們還共同肩負著減少交通領域碳排放、降低噪音污染的期望,是綠色可持續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要讓飛行汽車順利“飛”入尋常百姓家,安全性永遠是一大挑戰。在乘員安全保護領域,eVTOL與EV呈現出“底層邏輯同源、技術路徑分叉、安全標準躍遷”的特點。它們共享核心安全理念與技術基因,卻在三維空間的挑戰中催生出更嚴苛的防護體系。
中汽中心在充分借鑒國際NCAP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道路交通實際情況和汽車安全狀況,構建了以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為代表的汽車測評品牌,形成了涵蓋安全、智能、綠色、用戶體驗等方面的中國汽車高品質性能評價體系。其中,汽車安全測試通過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優化車身結構設計和約束系統匹配,以降低乘員傷害。
隨著載人低空裝備的快速發展和運營場景的日益多樣,針對各種極限工況開展乘員安全性保護的設計與驗證成為急迫需求。中汽中心廣州檢驗中心聯合中汽中心中央研究院,基于汽車安全技術發展經驗,立足國家航空法規的相關要求,聯合研發了FAA男性假人并實現100%國產化,為提升低空裝備在極限工況下的乘員保護性能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2024年,中汽中心首個低空經濟測試園區在廣州建成,并獲批近50平方公里的專用測試空域。該園區具備氣動測試、動力系統、電磁兼容性(EMC)、垂直墜落等關鍵項目的專項檢測能力,滿足飛行汽車從零部件到整機的全方位測試需求。其中,整機和電池包應急墜落安全測試系統是一大亮點,中汽中心成功完成了國內首個飛行汽車動力電池包在15.2米高度下的高空墜落測試,為安全性設計提供了有力驗證。
不僅如此,中汽中心還開發出了飛行汽車“卡車風洞”測試臺架,可在地面模擬0—150公里/小時的加速與巡航工況,并實現傾轉旋翼0至90度的無級傾轉測試。這一創新打破了傳統測試環境限制,使飛行汽車能夠在全天候、全場景條件下進行連續測試,完成適航認證試驗。
在完善的測試體系支撐下,飛行汽車產業正快速發展。中央企業也將持續加大低空領域的研發投入,保障“空中之路”的暢通與安全,共同編織未來立體交通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