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汽車行業的電動化進程似乎遭遇了一股逆流。又一傳統油車巨頭——奧迪,宣布對其全面電動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
奧迪全球CEO高德諾證實,奧迪已撤回原計劃在2033年停止研發和銷售內燃機汽車的決定,目前不再設定明確的電動化終止時間表。這一決策標志著奧迪在電動化道路上的步伐明顯放緩,重新將燃油車戰略納入核心議程。
在奧迪之前,奔馳和沃爾沃等傳統車企巨頭也已相繼回調了電動化目標。沃爾沃因市場條件變化和客戶需求不及預期,已調整其全面電動化計劃至203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池車型至少占銷量的90%。而奔馳更是在去年年初就明確表示,將不再堅持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
這一系列回調背后,是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奧迪在電動化領域的嘗試并未如預期般順利,其純電動車型在全球范圍內的交付量出現了下滑,同時業績也承受了巨大壓力。2024年,奧迪營收同比下滑7.6%,營業利潤更是暴跌37.8%。在中國市場,奧迪的份額被蔚來、問界等國產新能源車品牌無情蠶食,連續兩年出現雙位數下滑。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奧迪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危機。裁員、關停工廠、削減高管分紅等措施相繼出臺,甚至考慮在美國建廠以規避關稅。然而,這些舉措并未能立即扭轉奧迪的頹勢。在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奧迪陷入了既要輸血燃油車,又要供養電動車的困局,資金壓力巨大。
盡管奧迪在電動化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轉型之路卻充滿坎坷。電池成本上漲、充電網絡不完善等問題接踵而至,使得奧迪的電動化進程步履維艱。與此同時,國產新能源車品牌憑借更加貼近中國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更具性價比的價格優勢,迅速占領了市場。
在中國市場,奧迪的新能源車銷量甚至不如老對手寶馬。其Q4 e-tron和Q5 e-tron等車型銷量慘淡,被國產新能源車品牌遠遠甩在身后。網友紛紛吐槽奧迪的電車價格不具競爭力,智能化水平也不如國產車。
面對這一困境,奧迪開始尋求與中國車企和供應商的合作,以推動電動智能化轉型。奧迪中國總裁羅英瀚曾透露,奧迪正在將華為ADS智駕系統等中國特有的功能和技術引入其全球技術平臺,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努力下,奧迪的電動化進程仍然顯得滯后。在全球汽車業電動化馬拉松的賽道上,奧迪正從激情沖刺轉向耐力較量。而在這場較量中,國產新能源車品牌已經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奧迪的戰略回調并非個例。當前跨國車企正處于電動化轉型失敗的陣痛中,多家車企營收和利潤均出現下降趨勢。一方面,電動化轉型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效應和盈利;另一方面,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呈現放緩趨勢,而燃油車業務仍有較高的利潤。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油車巨頭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其電動化戰略。從激進承諾到現實妥協,這一轉變既是對國產新能源車的無奈應對,也是對中國新能源技術的一種認可。在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進程遭遇挑戰的時刻,傳統車企巨頭們正在尋找新的平衡點,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