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市場上一種被稱為“零公里二手車”的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類車輛雖已完成登記手續,名義上為二手車,但實際上行駛里程幾乎為零,價格卻比新車優惠不少,一輛標價15萬元的新車,僅需9萬元出頭即可購得。
零公里二手車并非新鮮事物,早期被稱為“包牌包稅車”,因其價格優勢而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隨著汽車市場供需關系的巨變,這一現象愈發凸顯,成為車企過度追求銷量、行業內卷競爭的產物。
全國乘用車行業庫存持續高位,截至今年5月末,庫存量已達345萬輛,較去年同期增加16萬輛。經銷商面臨巨大的庫存壓力,為快速回籠資金,不得不將滯銷新車提前上牌,轉為二手車低價出售。在價格戰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這一做法成為經銷商去庫存的無奈之選。
部分車企的激進商務政策也加劇了這一現象。通過銷售返利、金融貼息等手段,車企誘導或迫使經銷商超額采購車輛。超出市場需求的車輛,往往通過零公里二手車渠道批量低價賣出,導致行業陷入“高價進貨、低價甩賣”的惡性循環。
一些車企為營造熱銷假象,新車下線后直接辦理上牌手續,將未售車輛計入銷量數據。這種做法不僅誤導了消費者,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市場數據失真。車企若依據這些失真數據制定產銷計劃,將誤導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劇行業內卷。
零公里二手車銷售模式雖然有助于車企去庫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車企利潤空間,甚至導致虧損加劇。對于消費者而言,購買零公里二手車雖然看似價格實惠,實則存在諸多風險。例如,可能喪失首任車主專屬權益,轉售時價格貶值更多,從而引發消費者對價格體系的不信任。
更重要的是,零公里二手車的出現破壞了新車銷售與二手車交易的正常秩序,影響了市場真實供需關系。治理這一現象,亟待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建立健全車輛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統,嚴格控制上牌即轉售行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內卷問題,才能避免亂象的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