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銀河航天方舟實驗室深處,一個十萬級的潔凈車間內,自動化焊接機械正以前所未有的毫伏級精度,精心焊接柔性電池片。與此同時,一旁的自動貼片機則以0.05毫米的超高精度,將電池片嵌入到薄如蟬翼的柔性基板上,這些組件將成為衛星的“翅膀”。
這里是“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探訪的銀河航天,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首家獨角獸企業。其衛星制造模式已經從傳統的“定制化手工作坊”躍升至“數字化生產線”,年產量高達150顆衛星,這一數字幾乎追平了全球13年前的年均衛星發射總量。
當航天技術與互聯網基因碰撞,銀河航天以驚人的速度——每3天發射一顆衛星,編織著太空新基建的宏偉藍圖。這不僅讓衛星技術走出實驗室,更深深植根于社會民生,為中國商業航天在浩瀚宇宙中開辟了獨特的道路。
回顧2018年,銀河航天在北京中關村的一間簡陋實驗室里宣告成立。當時,全球衛星互聯網領域正被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攪動風云,而中國商業航天仍處于破曉前的黑暗。銀河航天的創始人徐鳴,帶著一支充滿互聯網思維的團隊,毅然決然地踏入了航天領域。這一跨界舉動起初并不被看好,畢竟航天領域往往以十年為計,與互聯網的快速迭代文化大相徑庭。
然而,轉折在2020年1月到來。銀河航天成功發射了當時我國通信能力最強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這顆衛星不僅完成了國內首次低軌Q/V頻段饋電載荷應用等多項關鍵技術驗證,還開展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與5G專網的融合試驗,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的一次重大突破。
徐鳴強調,建設低軌寬帶通信星座離不開硬核技術,Q/V頻段載荷技術便是關鍵之一。天線作為通信衛星的核心載荷,直接決定了通信質量和帶寬。銀河航天已成功研制并在軌驗證了先進的第四代Q/V天線,年產量達百副。在相控陣天線領域,銀河航天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完成了國內首批星載毫米波AiP瓦式多波束相控陣天線的批量研制。
2023年7月,銀河航天再次創造了歷史,成功發射了靈犀03星——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這種太陽翼厚度僅1毫米左右,能夠像古代奏折一樣折疊,便于收納和發射。在軌工作時,其“翅膀”展開長度達9米,寬度超過2.5米,大大提高了太陽能的吸收效率,對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銀河航天的創新不僅限于衛星設計。在SAR衛星批產方面,他們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和脈動生產線,將單星研制周期從數年縮短至4個月,年產量達到150顆。其供應鏈也從最初的100余家企業擴展至如今的1300余家,其中半數以上為民營企業。這種供應鏈的重構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升級。
銀河航天的創新成果已經走出國門。在泰國曼谷的馬漢科理工大學,一輛行駛中的皮卡車正通過銀河航天的衛星互聯網接入高速網絡,實現了遠程醫療影像的流暢傳輸。這是中國低軌衛星互聯網的首次海外應用,標志著銀河航天在構建全球數字橋梁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銀河航天的故事,是關于勇氣、創新和堅持的故事。他們不僅打破了航天領域的傳統壁壘,還以互聯網的速度和效率,推動著太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在銀河航天的引領下,中國商業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跟跑向并跑,乃至領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