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小米YU7發布會后,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小米的人表達了誠摯的感謝,特別是對湖北仙桃市的感激之情,在“返場直播”的海報上更是赫然寫著“萬分感謝”。然而,這份喜悅的氛圍和雷軍的真誠,卻難以掩蓋小米YU7發布后訂單中顯現的“泡沫”。
發布會結束不到一周,小米YU7的訂單情況便出現了諸多波折。黃牛搶單轉賣、渠道商搶占資源、消費者因等待周期過長而選擇轉手,甚至SU7用戶轉配YU7時“意外”多下一單……這些現象使得小米YU7的訂單量雖然創下了新高,但也成為了新車發布后黃牛訂單占比最高、用戶體驗最為“混亂”的車型之一。加之多個競爭對手推出“報銷小米定金”的優惠措施,小米YU7訂單中的“泡沫”正被逐漸擠出。
小米YU7在上市前就被普遍看好,認為其將成為繼SU7之后的又一爆款產品。小米官方數據顯示,SU7上市24小時大定突破8.9萬臺,而YU7開售僅1小時,大定便突破了28.9萬臺,這一成績無疑令人矚目。盡管小米汽車的“大定”定義與傳統意義上的定金有所不同,且YU7的部分訂單來自SU7用戶的轉化,但這一成績依然足夠驚艷。
在打造這款“現象級大單品”的過程中,小米汽車和雷軍延續了SU7的產品定義和營銷方式。產品方面,YU7強調外觀設計,對標競品Model Y,在續航、電池容量、激光雷達等方面展現優勢。營銷上,雷軍再次采用“猜價格”的傳播方式,通過情緒化的演講和巧妙的用戶下定頁面設計,強化了用戶的緊迫感。
然而,這種互聯網式的營銷方式雖然見效迅速,但帶動的訂單量卻多了幾分感性,少了些許理性。東風日產動力和三電負責人黃照昆曾在社交平臺指出,汽車產能提升遠比手機生產復雜,手機行業的營銷套路容易拉動消費者情緒。這一觀點如今在YU7的訂單混亂中得到了印證。
小米YU7的“泡沫”被擠出,不僅影響了銷量,更對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在競爭對手紛紛出招“截胡”小米YU7的背景下,小米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訂單問題,以維護消費者的信任和品牌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