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汽車行業中,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現象正在上演:新的造車勢力仍在不斷涌現。6月5日,貨拉拉通過其“多拉汽車”服務號發布預告,宣布即將推出首款純電廂式貨車。這一消息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
早在4月,工信部發布的新車申報目錄中,長安跨越的一款純電廂式貨車就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其車尾標識“多拉八方”,與貨拉拉的預告不謀而合,似乎預示著貨拉拉造車項目背后的合作伙伴正是長安汽車。據悉,這款貨車擁有超常規的尺寸,貨廂容積達到7.8立方米,搭載約40千瓦時的電池,CLTC續航里程約為300公里,駕駛室可容納三人。
然而,貨拉拉并非2025年唯一一家嶄露頭角的造車新勢力。在此之前,金魚汽車、楚能新能源等企業也已悄然進軍汽車領域。在造車窗口期似乎早已關閉的今天,這些新勢力的逆勢現身無疑給行業帶來了諸多疑問。它們究竟有何目的?又能在這片紅海市場中掀起怎樣的波瀾?
在這些新勢力中,金魚汽車以其獨特的姿態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第十三屆鄭州新能源汽車與光儲充展覽會上,金魚汽車推出了一款號稱續航500公里的純電敞篷跑車。其外觀酷似保時捷911,但做工粗糙,頭燈簡陋,仿佛是一個低成本的模仿品。盡管金魚汽車聲稱與海馬新能源有著全方位的合作,但海馬新能源隨后發布聲明,否認了這一說法,使得金魚汽車的背景更加撲朔迷離。
相比之下,楚能新能源則顯得更為正經。這家擁有110GWh電池產能的公司,已涉足整車制造領域,其汽車業務部門規模已達百人。楚能成立于2021年,以儲能電池為切入點,僅用兩年時間就擊穿了市場價格底線。如今,楚能已成功供貨東風、一汽等車企,在動力電池領域嶄露頭角。如果楚能成功造車,將成為繼比亞迪之后,第二個從電池切入整車制造,并能百分百自供電池的車企。
貨拉拉造車背后,有著清晰的商業邏輯。作為上市物流平臺,貨拉拉希望通過造車實現業務場景的延伸,從平臺服務商升級為生態掌控者。通過車聯網系統形成數據閉環,優化平臺派單算法,提升調度效率,構建“人+車+貨”的閉環生態。這一戰略不僅有助于降低司機運營成本,吸引更多運力,還能在長期內提升平臺的競爭力。
然而,對于金魚汽車而言,其造車動機則顯得撲朔迷離。其展臺信息顯示,只需1000元即可成為“一星合伙人”,1萬元則可成為“二星合伙人”,并享受推薦獎勵。這種模式讓人不禁對其是否真正想造車產生質疑。
盡管新勢力們信心滿滿,但現實卻異常殘酷。近年來,已有不少造車項目宣告失敗,包括蘋果取消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項目、自游家燒光5億美元未量產等。汽車產業的入場券正被徹底收回,造車窗口期已然關閉。新勢力們不僅要面對政策的緊箍咒、市場的殘酷競爭,還要克服技術壁壘和資源壟斷等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造車已不再是簡單的冒險,而是一場巨頭之間的角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