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奔馳正秘密開發一款針對中國市場的大電池插電混動車型的消息甚囂塵上。盡管奔馳中國迅速辟謠稱該消息不實,但這一傳聞已透露出這家德國汽車巨頭在戰略轉型過程中的徘徊與摸索。奔馳在純電路徑上遭遇挫折后,似乎開始重新審視混合動力技術的戰略重要性。然而,在這關鍵的十字路口,市場留給奔馳的時間窗口正迅速收窄。
奔馳電動化轉型之路的坎坷,不僅體現在戰略決策上,更在實際產品中暴露無遺。去年年初,一輛未充電且靜止停放的奔馳EQB在東莞某地下車庫突發火災,短短幾秒內車身被火焰吞噬,最終僅剩車架。這一事件再次引發公眾對奔馳電動車安全性的質疑,重建信任之路任重道遠。
回顧過去,奔馳在電動化轉型上的搖擺不定尤為明顯。去年初,公司突然宣布放棄2030年全面電動化的目標,轉而延長燃油車的生命周期。在2025至2027年的產品規劃中,奔馳計劃推出19款燃油車和17款純電動車,而插電混動車型卻鮮有提及。這種跳過混動、直奔純電的策略,讓奔馳在中國這一競爭激烈的市場上顯得力不從心。許多消費者對純電動車仍持觀望態度,而混動市場卻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奔馳卻未能提供有競爭力的過渡方案。
市場表現的疲軟直接導致了奔馳的裁員風暴。在中國市場,奔馳率先裁減了15%的員工,重災區集中在金融與銷售體系。盡管被裁員工獲得了豐厚的賠償,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奔馳面臨的嚴峻挑戰。在全球范圍內,奔馳計劃到2027年裁員2萬人,以削減成本50億歐元。德國工廠的產能被限制在30萬輛,通過自然換代減少員工數量。同時,奔馳還宣布放棄2025年的盈利展望,此前設定的利潤率目標已成為泡影。盡管奔馳將部分原因歸咎于關稅政策波動,但對于電動車戰略的失誤卻避而不談。
面對中國市場的持續低迷,奔馳終于意識到本土化研發的重要性。公司正在擴建中國研發團隊,并加強軟件和智能座艙團隊的力量,試圖讓中國團隊承擔更多MB.OS系統的研發任務。在2025至2027年間,奔馳計劃推出7款中國專屬車型。其中,純電長軸距CLA將成為首款搭載中國團隊主導研發的輔助駕駛系統的車型。然而,這些舉措能否扭轉奔馳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尚需時間檢驗。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在混動技術上的持續耕耘,正不斷擠壓豪華車市場的空間。奔馳的豪華溢價在中國消費者心中正迅速貶值。從結果來看,奔馳的電動化困局似乎源于其傲慢導致的戰略誤判。當中國車企在混動技術上默默積累時,奔馳卻過于依賴品牌光環,忽視了技術上的鴻溝。電池熱失控事件和財報中利潤的大幅下滑,共同構成了對奔馳電動化戰略的諷刺。跳過混動、直奔純電的豪賭,即便是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品牌,也不得不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