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產業迎來了一場引人注目的變革,多家知名汽車生產商相繼宣布縮短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承諾將賬期控制在60天以內。這一行動始于6月10日晚至11日清晨,吉利汽車、重慶長安汽車、比亞迪汽車及奇瑞汽車等四家企業率先發聲,隨后更多車企跟進,截至目前,已有8家汽車生產商做出了類似承諾。
此番車企的集體行動,被視作是對《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積極響應。該條例自2025年6月1日起實施,明確要求大型企業采購中小企業貨物后,需在貨物交付后的60天內完成支付,且禁止采用承兌匯票等非現金方式變相拖延付款。此前,主流車企的平均賬期普遍超過170天,部分企業甚至長達240天以上,遠超國際汽車產業的常規標準60-90天,給供應商帶來了沉重的資金壓力。
網友王磊Sans Wang指出,市場經濟的核心在于契約精神,契約的履行能有效降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然而,這一基本要求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卻成了難以企及的奢望。盡管有了60天的付款期規定,但企業可能會通過復雜的流程和條款設置來規避,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更為關鍵的是,一些企業可能根本不具備足夠的現金流來支付拖欠的供應商貨款。
比亞迪作為近年來在全球汽車市場上的新星,其賬期問題也曾引發廣泛爭議。網友逹西先生提到,比亞迪的高利潤率和低成本運營模式,實際上建立在供應商的利益犧牲之上。這種情況在汽車供應鏈中并不罕見。比亞迪等車企在輿論壓力下做出的賬期承諾,雖然向外界展示了改進的態度,但公眾對此仍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實際的執行效果有待觀察。
柏文喜則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了這場“賬期革命”的意義。他認為,這既是對《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強制響應,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生態自我重構的集體覺醒。長期以來,中國汽車產業深陷價格戰泥潭,通過壓榨供應鏈來換取利潤的做法已難以為繼。頭部企業開始意識到,構建穩定協同的產業鏈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縮短賬期,不僅是對供應商利益的尊重,更是對整個產業鏈生態的重塑。
然而,盡管車企們紛紛立下“60天賬期”的軍令狀,市場對這一承諾的信任度卻并不高。網友洋蔥濃湯指出,按時付款本應是企業間的契約精神體現,如今卻需要靠單獨聲明來強調,說明行業已經默認“拖一拖”是生存空間的一部分。這種信任困局源于制度性規避、現金流悖論以及權力結構失衡等多重現實困境。
為了破解這一困局,構建信任重建的制度性保障顯得尤為重要。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建立車企供應鏈金融信用評級體系以及推廣供應鏈金融創新等措施,被看作是破解“承諾易、踐諾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已試點“智能合約”系統,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合同簽訂到資金支付的全流程溯源,以確保付款周期的嚴格執行。
在這場賬期革命的推動下,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從“零和博弈”向“共生共贏”的轉型。競爭邏輯的重構、風險分配的革命以及技術協同的深化,將成為產業生態重構的底層邏輯。短期內,部分弱勢供應商可能會因資金鏈斷裂而退出市場,但長期來看,這將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競爭”的質變,提升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的競爭力。
小米汽車也宣布加入這一行列,堅決落實國家及相關主管部門關于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供應鏈穩定的部署要求,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這一行動進一步彰顯了汽車產業變革的廣泛性和深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