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汽車產業鏈的健康狀況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一系列事件揭示了車企與供應商之間賬期問題的嚴峻性,這一問題不僅影響了供應鏈的穩定性,還對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構成了潛在威脅。
6月10日晚,東風汽車率先發布公告,承諾將供應商的支付賬期控制在60天以內,以確保供應鏈資金的高效周轉。隨后,中國一汽、長安、廣汽、吉利、奇瑞、零跑和比亞迪等多家車企紛紛響應,加入到這一倡議中來。這一輪行動的背后,是主管部門對汽車供應鏈承壓過重的深刻認識,以及推動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決心。
近年來,汽車技術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上游供應鏈作為創新的源頭,其健康運轉至關重要。然而,國內車企普遍存在的長賬期現象,卻嚴重壓縮了供應鏈的生存空間。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上市車企的賬期均值超過170天,部分車企甚至超過240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車企如豐田、福特、通用和特斯拉等,其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普遍較短,顯示出更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長賬期問題不僅增加了供應鏈企業的成本,還導致了企業現金流的脆弱性。一些中小型供應鏈企業為了維持產線運轉,不得不低利潤乃至賠錢生產。這種局面無疑對汽車產業的持續創新和健康發展構成了挑戰。
業內人士指出,車企延長賬期的客觀理由雖然存在,但過度占用供應商資金的行為卻不容忽視。這不僅影響了供應鏈的穩定性,還可能導致汽車零部件企業減緩創新動力,更看重短期利益。長期來看,這將鎖死汽車產業技術的未來發展。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主管部門已經出手。新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于6月1日正式施行,旨在保障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組織也相繼發聲,反對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指出要破除無序“價格戰”,促進汽車行業健康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多家車企紛紛承諾縮短賬期,以實際行動支持供應鏈的穩定發展。上汽集團成為首個明確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結算方式的車企,北汽集團等也陸續發出相近聲明。這一系列舉措無疑為汽車產業鏈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一位國內傳統零部件業務負責人表示,60天賬期現款結現對主機廠的運營壓力挑戰太大。預計車企會縮短給予票據的周期,但疊加上票據到期的時間,賬期依然較長。因此,業內既有期待,也彼此提醒要合理控制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車企在應付賬款管理方面的表現更佳,這與其更強的精益管理能力、利益均沾的共享收益理念以及不同階段的競爭環境密切相關。特斯拉等企業在供應鏈協同方面的系統化能力尤為突出,其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持續優化,顯示出成熟企業的穩健運營。
對于國內車企而言,如何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平衡資金壓力與供應鏈穩定性,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無論如何,這一輪關于賬期的討論和行動已經為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只有構建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供應鏈關系,才能實現汽車產業的持續創新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