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可謂風波迭起,從“恒大模式類比”到“常壓油箱爭議”,再到憑借營銷策略大獲成功的案例,話題不斷,且這場輿論風暴已超越簡單的文字交鋒,升級為車企高層間的直接“舌戰”。
在這場風波中,小米與比亞迪兩家車企無疑成為了輿論的焦點。究其原因,兩家企業的車型在市場上表現搶眼,銷量節節攀升,這無疑給同行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面對比亞迪的強勁勢頭,一些傳統車企坐不住了,紛紛采取各種手段進行抹黑和攻擊,甚至企業高層也親自下場參與“戰斗”。這些舉動無疑反映了他們對市場份額被蠶食的擔憂。
另一邊,小米作為造車新勢力,雖然去年才正式交付車輛,但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從訂單量到交付速度,小米都創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史上的新紀錄。如今,小米的月交付量已逼近3萬輛大關,對于一個僅有一款車型且交車僅一年的企業來說,這一成績無疑令人矚目。
更令業界關注的是,小米即將推出SUV車型YU7。鑒于其首款車型SU7的火爆程度,業界普遍預期YU7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屆時,兩款車型共同發力,小米的月交付量有望突破5至6萬輛大關,成為新勢力車企中的佼佼者。
面對小米的迅猛勢頭,其他新勢力車企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開始想方設法攻擊小米,甚至企業高管也親自下場吐槽,場面一度十分激烈。這種“內斗”現象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但如今卻成為了汽車行業的常態。
回顧這一系列事件,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只有當你的銷量足夠高、對友商構成實質性威脅時,才會成為眾矢之的。反之,如果你的銷量平平、對市場影響不大,那么別人可能都懶得理你。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網絡上的黑稿數量和攻擊頻率可以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火爆程度的一個指標。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輿論力量巨大。對于車企來說,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冷靜、理性應對各種挑戰和攻擊,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