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眾近期再度掀起內部組織架構的大規模變革,此舉旨在扭轉當前新能源汽車銷售不佳的局面,并為即將到來的新能源產品大年奠定堅實基礎。面對核心產品缺位的挑戰,一汽-大眾希望通過此次調整,實現營銷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據了解,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的市場部和客戶運營部正經歷重組。市場部將強化品牌終端影響力,專注于潛在客戶的挖掘、培育和轉化;而客戶運營部則整合原本分散于各部門的客戶體驗職能,構建一個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運營管理體系。這一變革不僅限于組織架構的調整,更涉及業務流程和客戶運營機制的全面革新。
與此同時,中臺新設商品經營部,負責商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確保在車型定義的早期階段就能介入,并向研發部門提供市場、銷售和客戶反饋。為提升車型成功率,一汽-大眾還成立了商品營銷經營委員會,賦予各車型條線負責人更多權限,以高效統籌內部資源。
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相關人士表示,此次變革標志著大眾品牌正從傳統的To B營銷模式,向面向消費者的To C營銷模式轉變。這不僅是對組織架構的梳理,更是對“以客戶為中心”營銷理念的踐行。
事實上,這已不是一汽-大眾今年首次在組織架構層面進行大規模調整。年初時,近30位中層干部的調整已顯示出公司變革的決心。而此次涉及市場、營銷、客戶、渠道、商品和售后六大板塊的系統性變革,從啟動到落地僅用時不到兩個月,展現出公司高效的執行力。
一汽-大眾頻繁且快速的組織架構調整,反映出其在新能源轉型上的焦慮。盡管仍是合資品牌銷量冠軍,但其市場份額已從2023年的8.5%降至2024年的7%,今年前五月更是跌至6.8%。新能源車型銷量低迷,三款在售車型5月合計零售銷量僅為2617輛,僅占整體銷量的2%。
記者實地走訪一汽-大眾門店發現,新能源車型獲得的營銷資源有限。部分門店甚至無法展示所有新能源車型,銷售人員對產品特性的了解也有限。一位銷售人員透露,到店客戶多為信任大眾品牌的燃油車老客戶,新能源車型銷量不佳,產品力相比自主品牌較弱。
面對市場挑戰,一汽-大眾內部也在反思和調整。早期為配合ID.系列產品推出的ID.運營中心,雖集多項職能于一身,但未能取得理想效果。此次營銷架構大調整中,ID.運營中心被拆分,顯示出公司正轉向以新能源車為核心的整體銷售體系。
一汽-大眾表示,從2026年起,將新增10款專為中國市場的全新車型。為適應未來全新商品陣容及營銷體系提升的需求,公司正通過體系化變革提升組織運營效率。同時,針對00后核心用戶群,一汽-大眾正探索新的溝通方式,以應對市場競爭。
里斯戰略咨詢的研究報告顯示,Z世代消費者選車的主陣地正轉向線上,傳統4S店的經營和營銷推廣模式面臨洗牌。對于燃油車時代領先的汽車品牌而言,新能源汽車時代的轉型尤為艱難。在年輕消費者中,新能源專家品牌的偏好度遠高于傳統合資品牌。
面對這一挑戰,一汽-大眾正在加速自身迭代。明年,公司將導入由大眾中國團隊主導開發的全新車型ID.AURA。該車具備高級城區輔助駕駛功能,已在今年上海國際車展上亮相。然而,對于一汽-大眾而言,補全技術能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電動汽車時代找到明確的市場標簽,向消費者傳遞清晰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