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的激烈競爭中,理想汽車正經歷從巔峰到挑戰的轉折。去年,理想憑借50.05萬輛的交付成績,穩坐新勢力銷冠寶座,凈利潤高達80億元,一時間風光無限。
然而,進入2025年,理想的增長勢頭明顯放緩。第一季度,盡管實現營收259.3億元人民幣,同比微增1.1%,凈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9.4%,但汽車交付量92864臺,卻不及小鵬汽車的94008輛,屈居新勢力第二。這一變化,標志著理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壓力。
價格戰對理想的影響尤為顯著。為了保持市場份額,理想不得不降低單車均價,從2024年一季度的30.22萬元降至26.57萬元,降幅達12%。這一策略雖然提振了銷量,但潛在收入卻因此減少了約30億元。理想在市場競爭中的被動防守,顯露出其增長動力的疲軟。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理想調整了今年的銷售目標至64萬輛,其中增程L系列目標52萬輛,純電動產品目標12萬輛。然而,從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這一目標的實現難度頗大。今年前5個月,理想汽車累計交付新車16.77萬輛,同比增長18.76%。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7個月內,理想需交付新車47.23萬輛,月均銷量需從前五個月的3.35萬輛提升至6.75萬輛,壓力巨大。
理想的增程神話正在逐漸褪色。過去,理想憑借增程技術和精準的用戶畫像,成功打造了爆款車型,實現了新勢力中最快的盈利躍升。然而,如今這一招式已被友商學會,甚至被超越。零跑汽車等競爭對手在學習理想增程路線的過程中,實現了銷量的逆襲。理想L6、L7等車型在性價比上受到沖擊,銷量表現平平。
與此同時,純電車型的推出并未如理想般順利。去年推出的首款純電動MPV理想MEGA,月銷量長期徘徊在數百輛水平。李想也坦承對純電體系的理解不夠透徹。即將在今年7月和9月分別發布的純電中大型SUV理想i8和理想i6,是否能打破這一僵局,尚存懸念。
在友商的圍剿式競爭下,理想的優勢已不再明顯。新款特斯拉Model Y、小米YU7、蔚來ES6等熱門車型紛紛涌現,小鵬汽車也憑借G6和G9等車型的降價增配策略,贏得了市場的青睞。6月11日晚發布的小鵬G7,更是以“全球首款L3算力的AI汽車”為賣點,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將目光轉向了AI。他認為,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理想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發布了VLA大模型和智能車機生活助手Agent等產品。然而,AI賦能輔助駕駛的賽道同樣競爭激烈,尊界S800和小鵬G7等車型都在積極布局這一領域。
除了AI輔助駕駛,理想還在探索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終端產品,成立了“空間機器人”和“穿戴機器人”兩個二級部門。然而,汽車行業的智能化競爭遠未到達終局,決定勝利的終點或許還在汽車行業之外。理想的技術優勢能否在這一領域得到彰顯,尚需時間驗證。
對于理想來說,當下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如何在智能化時代搶占先機,將是理想汽車接下來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