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平臺上關于汽車企業OTA(空中下載技術)更新頻率降低的討論熱度不減,眾多車主及業內人士紛紛表達了對這一現象的焦慮。據統計,盡管2024年汽車行業月均計劃更新功能達648項,但今年3月以來,實際更新的功能數量卻遠低于這一水平。
數據顯示,今年3月汽車行業共計更新了265項功能,相比上月的566項及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下降;4月行業更新功能數為391項;至5月,這一數字雖有所回升至495項,但仍未恢復至同期水平。面對車主們的疑問,多家車企回應稱,OTA執行新規需要走公告程序,推送時間因此取決于審批完成的時間。
車企所提及的新規,指的是今年2月25日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該通知強化了企業的安全主體責任,在OTA方面提出了更為細致的產品準入與召回管理要求,并增加了多項需要提交的技術參數和測試驗證報告。
然而,通過與多位業內人士的交流,我們發現新規只是OTA次數減少的原因之一。成本、風險和硬件等因素同樣在制約OTA的推送。盡管新規對OTA升級活動進行了分類管理,明確部分功能更新只需備案即可推送,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監管趨嚴,幾乎所有OTA升級都需要經過審批流程。
不過,新規對OTA頻率的影響程度在不同相關方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有主機廠產品測試人員表示,新規對其參與車型的OTA節奏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會提前規劃一整年的更新,并提前滿足審批所需的測試和數據要求。事實上,即使在新規施行初期,仍有不少車企推出了重要的輔助駕駛功能更新。
除了新規的影響,成本和風險也是車企在OTA更新上謹慎行事的重要原因。推送一次大型OTA,尤其是涉及輔助駕駛功能的更新,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和長時間的研發周期。同時,車機硬件資源的限制也使得一些車企不敢輕易推送新功能,以免增加系統負擔。
OTA的車機流量費用和配套服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于體量大的車企來說,推送一個大型功能包給大量車輛所需的流量費用可能高達數千萬元。因此,一些車企在OTA內容的取舍上會更加謹慎,優先考慮成本和更新價值。
盡管如此,來自主機廠和供應商的采訪對象均對嚴格的新規表示支持。他們認為,新規有助于規范汽車行業的OTA更新行為,防止車企將未經驗證充分的車型上市后再通過OTA補齊功能或修復bug。這有助于提升汽車產品的安全性和質量水平。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車企需要平衡成本控制和保持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對于一些用戶側感知不明顯的功能,車企可能會選擇延后推送;但對于一些重要的功能,如輔助駕駛等,車企則會積極跟進以保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