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近期出現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大量“零公里二手車”正以驚人的速度涌入市場。這類車輛雖在法律上被定義為二手車,但實際上卻是行駛里程極低甚至為零的新車,它們以低價流通,對市場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造成這一現象的首要原因是主機廠對經銷商施加的巨大銷售壓力。為了刺激銷量,主機廠推出了諸如銷售返利和金融貼息等激進的商務政策。例如,某地區的經銷商原本計劃每月批售150輛車,但在政策激勵下,不得不采購超過200輛。這些超出市場需求的車輛,最終通過“零公里二手車”的渠道低價拋售。
庫存壓力也是推動“零公里二手車”激增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尤為激烈,部分品牌推出的限時補貼政策使得經銷商急于回籠資金。在三四線城市或銷量不佳的區域,經銷商甚至采取“自注冊”的方式,將新車偽裝成二手車進行甩賣。
“零公里二手車”還成為了車企粉飾銷量和變相降價的一種手段。為了在維持價格體系的同時搶占市場份額,車企聯合二手商渠道,如瓜子、閑魚等,以二手車名義低價銷售新車,營造虛假的市場繁榮。
政策方面,自2019年起,商務部、公安部等部門聯合啟動了二手車出口工作,為“零公里二手車”提供了出口通道。一些二手車出口商通過與有資質的企業合作,將新車在國內上牌后再出口海外,形成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數據顯示,中國二手車出口量從2019年的0.3萬輛迅速增長至2023年的27.5萬輛。
這種出口模式不僅為二手車商帶來了可觀的利潤,還緩解了國內市場的庫存壓力。然而,一些出口車輛因目標市場飽和而回流國內,再次以低于新車的價格銷售,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
新能源汽車產能的快速擴張與市場需求增速的不同步,也是導致“零公里二手車”現象的重要原因。廠家和經銷商因市場預測失誤或產能過剩,積壓了大量庫存車。為了緩解庫存壓力和回籠資金,這些新車被注冊為二手車低價出售。
“零公里二手車”現象的蔓延對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還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面對這一亂象,監管部門已開始采取行動,行業內部也在積極尋求規范化發展路徑。
解決“零公里二手車”問題,需要政策引導、行業自律和技術創新的多方面努力。只有通過綜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這一現象的蔓延,保障汽車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