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新財報揭示強勁增長動力,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亮眼。
5月27日晚間,小米集團發布了其2025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公司迎來了顯著的增長。財報顯示,小米該季度營收達到111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7.4%,繼去年第四季度后再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更為引人注目的是,經調整后的凈利潤首次超過百億元,達到10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4.5%。
從小米的各項業務來看,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包括大家電)以及汽車業務均實現了顯著增長。其中,手機與AIoT核心業務總收入為927億元,同比增長22.8%。具體而言,手機業務收入為506億元,同比增長8.9%;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達到323億元,同比增長58.7%;大家電業務收入更是實現了翻倍增長。
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也表現不俗,收入達到186億元。小米SU7系列車型在單季交付量達到75869輛,汽車業務的綜合毛利率達到了23.2%。
盡管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表示,過去一個多月是他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期,但從第一季度的各項關鍵指標來看,小米正步入其創立以來的最佳階段。手機、家電、汽車已成為小米的三大核心業務,且都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在手機業務方面,小米憑借國家補貼政策的助力,成功重返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榜首。根據Canalys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7090萬部,同比增長5%。小米以1330萬臺的出貨量,市場份額達到19%,超越華為、OPPO、vivo和蘋果,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的領頭羊。
國家補貼政策對小米的出貨量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自今年1月20日起,國內個人消費者購買單價不超過6000元的手機等數碼產品可享受15%的補貼,最高補貼額為500元。政策實施后的第一季度,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同比增長約40%,成為國補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
不僅如此,小米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也十分搶眼。得益于3000元至5000元價位段中高端機型的出貨量增長,小米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ASP)從2024年第一季度的每部1144.7元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每部1210.6元,增長5.8%。小米在中國大陸地區4000元至5000元價位段的手機市占率排名第一。
在家電業務方面,小米的大家電業務同樣實現了大幅增長。一季度,小米空調出貨量超過110萬臺,同比增長超過65%;冰箱出貨量超過88萬臺,同比提升超過65%;洗衣機出貨量超過74萬臺,同比增長超過100%。洗衣機和冰箱的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
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的產品已經不再是單一購買,而是成套購買,按照生態的角度去購買。這是小米與其他品牌不同的地方。他強調,小米手機重回中國銷量第一后,將站得非常穩,這一輪的增長只是新一輪高速增長的開始。
在汽車業務方面,小米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小米SU7發布后,市場曾一度質疑其是在“賠本賺吆喝”,但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的收入為185.8億元,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為181億元,環比增長10.7%;經營虧損為5億元,環比收窄約28.57%。毛利率方面,小米汽車一季度毛利率為23.2%,環比提升2.8個百分點,顯示出其賺錢能力正在大幅改善。
盧偉冰表示,小米SU7上市以來,累計交付了25.8萬輛,4月份單月交付量已經突破2.8萬輛,是20萬元以上所有車型銷量中的第一名。同時,他還透露,小米YU7正式亮相后,留資用戶是SU7技術發布會同期的3倍,并且首次留資的用戶超過了60%。他對YU7充滿信心,并表示目前完全不擔心小米YU7會影響小米SU7的銷量,因為小米汽車目前的銷量主要還是受制于產能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