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市場風起云涌的今天,日系車企的態度卻顯得尤為復雜。豐田章男在一次公開場合,手握威士忌,嘴角掛著冷笑,直言不諱:“電動車不過是技術乞丐的游戲。”本田的工程師更是直言不諱,對特斯拉的電池技術不屑一顧:“那樣的電池包,我孫子都能組裝?!比欢@種骨子里的傲慢,卻似乎正在將他們推向一個尷尬的境地。
從財務報表中,我們可以窺見日系車企的真實想法。豐田的混動車在全球市場上大獲成功,去年占據了43%的市場份額,本田則依靠i-MMD混動技術賺得盆滿缽滿。相比之下,電動車在他們的戰略中,更像是為了應對政策而做出的擺設。本田甚至削減了30%的電動車投資,轉而加大對混動車廠的投入,算盤打得精明至極:只要燃油車還有市場,何必急于投入電動車的激烈競爭?
但日系車企的“技術雙標”卻讓人大跌眼鏡。他們一邊嘲諷中國電動車技術門檻低,一邊卻悄悄地將比亞迪電池用于自家車型bZ3,還用寧德時代的電芯制造CR-V混動。在東京車展上,他們大肆宣傳的全固態電池,量產時間卻一再推遲,而中國車企的800V快充技術已經遍地開花。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讓人不禁想起那些考前聲稱沒復習,結果考試卻輕松得分的學霸。
然而,市場是殘酷的,不會等待任何人。比亞迪的DM-i技術將油耗降到了3.5L,蔚來的換電站更是遍布全國。日系車企曾經引以為傲的“混動省油”王牌,正在逐漸失效。本田中國區總裁心急如焚:“我們必須建立技術堡壘!”然而,看看廣汽本田的新工廠,生產線還在調試五年前的混動系統,這種“身體很誠實,嘴巴很倔強”的做法,已經讓他們落后于時代。
日系車企的困境,并非技術上的失敗,而是戰略上的貪婪。他們既想守住燃油車的利潤,又害怕錯過電動車的新賽道,結果卻陷入了“氫能源沒鋪開,電車沒跟上”的尷尬局面。當中國電動車市場滲透率突破50%時,他們才匆忙宣布“2035年全面電動化”,這樣的覺悟,比特斯拉上海工廠的機器人還要慢上半拍。在豐田展廳里,續航300公里的bZ4X與隔壁比亞迪海豹700公里的續航和8萬元的價格差距,讓消費者的選擇變得異常明顯。在市場的洪流中,技術再牛,如果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只能成為廢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