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汽車市場中,理想汽車,這一曾經的行業新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其市場地位似乎不再如昔日那般穩固,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如同風暴般襲來。
首當其沖的,是理想L6煥新版的市場反應遠低于預期。這款被理想寄予厚望的車型,在4月的上海車展上亮相后,并未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熱情,訂單量增長乏力。更糟糕的是,從銷量數據來看,理想汽車在2025年的前四個月中,相繼被小鵬和零跑超越。特別是4月份的交付量,僅為3.39萬輛,遠低于零跑的4.1萬輛和小鵬的3.5萬輛,這在理想的歷史上極為罕見。
更為關鍵的是,理想汽車一直以來的增程式技術優勢,如今已不再是獨步江湖的秘籍。隨著深藍S09等車型以更低的價格切入20萬至50萬元的市場區間,理想的L系列車型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增程式汽車市場的增速已驟降至3.5%,而同期純電動汽車市場則同比增長了53.6%,成為推動行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理想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產品結構,尋找新的增長點。
為了應對挑戰,理想汽車已經開始行動。下半年,理想計劃推出i8和i6兩款純電車型,這兩款被推遲一年的產品被視為扭轉純電市場頹勢的關鍵。這兩款車型采用了800V高壓平臺和寧德時代5C電池,技術路線與增程式車型形成差異化,試圖以“高端純電”的形象重塑品牌形象。然而,這一轉型之路并非坦途,若i系列車型未能成功打開市場,理想將面臨增程式市場失守、純電動車型又未能崛起的雙重困境。
與此同時,理想汽車內部也在經歷一場深刻的人事變動。端到端模型負責人夏中譜的離職,以及芯片領域高級人才的引入,標志著理想在智能駕駛戰略上的重大調整。夏中譜的離職與理想智能駕駛路線的變更直接相關。他曾主導端到端輔助駕駛方案的落地,但隨著理想轉向VLA模型,端到端技術的戰略價值逐漸降低。VLA模型被李想視為“人類智能”階段的核心技術,通過三維視覺和物理世界建模實現更復雜的駕駛決策,具有更強的泛化能力和場景適應性。這一技術路線的調整,使得端到端團隊的地位邊緣化,夏中譜的離職也就顯得在意料之中。
與夏中譜離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理想近期引入了一位化名張開元的芯片領域高管。這位直接向CTO謝炎匯報的技術專家,標志著理想在芯片自研領域的深度布局。隨著VLA模型對算力需求的激增,理想需要從底層硬件到上層算法的全棧控制,以確保智能駕駛系統的高效運行。這一戰略選擇不僅優化了技術路徑,更是對未來智能汽車競爭制高點的爭奪。
然而,理想汽車的內部動蕩遠不止于此。早在2025年2月,李想便將智能汽車戰略負責人的職位交由總裁馬東輝,自己則專注于AI方向的發展。這一調整與2024年成立的“產品與戰略群組”一脈相承,彼時李想已將供應鏈、銷售等職能放權,聚焦產品定義。如今,隨著VLA模型的推進,李想的注意力進一步轉向AI大模型研發,甚至傳出與DeepSeek等AI公司展開合作的消息。這種頻繁的戰略重心轉移,雖然體現了理想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捕捉,但也引發了內部資源分配混亂的問題。
面對銷量下滑、技術路線調整和組織架構動蕩等一系列問題,理想汽車能否成功度過難關,重拾昔日輝煌?這取決于其能否在高端純電市場站穩腳跟、VLA模型能否如期落地以及組織架構調整能否重塑團隊凝聚力。這是一場關乎理想汽車未來的生死之戰,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