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青春揚帆時,科研路上迎來了新一批懷揣夢想的青年力量。他們即將踏上科技強國的征途,用智慧和汗水書寫屬于自己的奮斗篇章。
在這條充滿挑戰與未知的科研道路上,每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初心和故事。敬毅民,一名95后的聯想集團算法工程師,自學生時代起就對人工智能充滿了熱愛。他碩士畢業于蘇州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這份熱愛引領他不斷前行。在聯想,他將數據挖掘和算法優化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尤其在聯想“天禧”超級智能體系統的開發中,通過大模型的部署和算法調優,實現了對終端設備的智能操控,極大地保護了用戶隱私。
連濤,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他的科研之路始于對氣候奧秘的探索。讀博期間,他專注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事件的研究,2014年的一次國際氣候預測“空報”事件,讓他深刻意識到科學探索的重要性。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繼續從事氣候動力學研究,并通過不懈努力,提出了新發現:熱帶太平洋高頻強大氣事件能夠反饋于ENSO,并成功預測了2023年年底的強厄爾尼諾事件。
靳志文,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授,他的科研之路始于對光電探測器的好奇心。從本科時的初次接觸,到研究生階段的系統學習,再到接手大面積光電探測器結晶缺陷和厚度不均的難題,他始終保持著對科研的熱愛和執著。在西北這片科研沃土上,他立足地域特征,開展特色研究,致力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醫療設備、資源勘探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持。
吳杰,華中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教授,他的科研生涯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讀博期間,他投身于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研究,隨著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他更加堅定了在該領域深耕的決心。面對國外技術的封鎖,他和團隊迎難而上,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研制出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路德維希式高超聲速風洞,為降低我國開展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實驗研究的門檻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有的懷揣著對科學的熱愛,有的肩負著國家的使命,有的則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科研的真諦,用青春的力量推動著科技強國的建設。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讓我們共同期待他們未來在科研領域取得更多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