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約車行業正經歷一場資本與市場的激烈碰撞,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景象。
一方面,多家二線網約車平臺紛紛沖刺IPO。曹操出行在4月30日向港交所更新了招股書,此前已于4月18日獲得中國證監會的海外上市批準;而上汽集團旗下的享道出行,在5月9日宣布完成13億元的C輪融資,創下近三年網約車行業的最大單筆融資紀錄,并透露已啟動港股IPO計劃。這些動作似乎預示著網約車市場的活躍與潛力。
然而,另一方面,市場的飽和與盈利難題也讓不少平臺陷入困境。5月13日,盛威時代(旗下擁有網約車平臺365約車)的港股IPO招股書失效,據業內分析,這可能與該平臺的持續虧損、監管處罰以及對高德流量的高度依賴有關。同樣,廣汽系的如祺出行也因虧損和Robotaxi商業化進展緩慢,市值從上市之初的80億港元大幅縮水至23億港元。
在中國網約車市場的“金字塔型”競爭生態中,滴滴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市場份額超過70%,而二線平臺則分化為多個派別。隨著嘀嗒、如祺等平臺的相繼上市,以及曹操出行、享道出行、T3出行、盛威時代等平臺沖刺IPO,網約車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在這些平臺中,嘀嗒出行是唯一一個盈利的平臺,這得益于其獨特的順風車差異化路線。而其他平臺則普遍陷入“流量陷阱”,通過支付高額傭金入駐聚合平臺以獲取訂單。例如,曹操出行的85%訂單來自第三方平臺,自有和聚合訂單的比例嚴重失衡。
這種“用利潤換生存”的模式隱藏著巨大風險。聚合平臺抽取傭金,進一步壓縮了網約車平臺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同時,用戶數據和品牌認知也沉淀在高德等聚合平臺入口,網約車平臺成為了“運力供應商”。如祺出行在招股書中提到,隨著第三方聚合平臺訂單量的增加,用戶留存率已跌破28%。
為了擺脫對聚合平臺的依賴并爭取更高估值,二線網約車平臺紛紛尋求新的增長點。曹操出行背靠吉利資源,推出定制車模式,通過賣車、租車以及司機接單抽傭等方式盈利。然而,這并未使其擺脫對聚合平臺的流量依賴。如祺出行則通過與小馬智行合作,試圖以Robotaxi業務破局,但這一領域的競爭門檻極高,技術、數據、政策和資本缺一不可。
網約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聚合平臺的崛起徹底改變了行業規則。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于通過一個軟件一鍵全網叫車,等待系統自動派發最便宜或最快接單的車輛。這導致流量加速向超級入口集中,曹操出行、T3出行等平臺正是借助聚合平臺的紅利實現了訂單量的爆發。
然而,這種模式的隱患也逐漸顯現。隨著聚合平臺提高抽傭比例或政策調整,網約車平臺的盈利模型可能面臨直接沖擊。同時,用戶“用完就走”的現象也讓二線網約車平臺難以積累用戶資產和提升品牌認知度。
以曹操出行為例,其向聚合平臺支付的傭金從2022年的3.22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10.46億元,三年間漲了2倍以上。而如祺出行和盛威時代的傭金支出也同樣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這些平臺的盈利難題日益凸顯。
面對市場飽和、合規成本高企以及盈利難題,二線網約車平臺不得不尋求差異化的發展路徑。然而,無論是曹操出行的定制車模式還是如祺出行的Robotaxi業務,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些平臺能否找到突破口并實現可持續發展,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