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風起云涌,盡管新車頻出,但市場氛圍卻顯得頗為微妙。一方面,車企們原本準備大肆宣揚的“高階智能駕駛”技術,如今卻變得諱莫如深;另一方面,電池新規的落地,更是給整個行業套上了一層無形的枷鎖。不少車企精心籌備的發布會,也因“智能駕駛輔助”這一統一口徑而變得索然無味,似乎難以再激起市場的波瀾。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第一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了42%,呈現出不俗的增勢,但這一數據卻未能延續去年某時段的輝煌。彼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一度超過51%,幾乎將燃油車擠到了市場的邊緣。然而,在新能源汽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今天,其滲透率卻出現了回落,這無疑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達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瓶頸”甚至回落,并非出人意料。作為新興產品,新能源汽車在過去幾年里在一二線城市迅速普及,但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增長潛力也逐漸趨于飽和。對于那些敢于嘗鮮的消費者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完成了向新能源汽車的轉變,因此滲透率回落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在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卻面臨著更大的阻力。由于消費者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加上對合資品牌的迷信,新能源汽車在這些地區遭遇了雙重挑戰。近年來國內汽車廠商的價格戰和產品、技術迭代也加劇了這一趨勢。在價格持續變動和技術快速迭代的情況下,很多車主剛買到的新車很快就變成了老款,價格也隨之大幅下跌,導致新車迅速貶值。這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現實。
因此,新能源車企之間的持續內卷不僅透支了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向上增長的可能性,還讓消費者陷入了觀望的境地。他們都在等待新能源汽車市場趨于穩定、購車不易被“割韭菜”的時機再出手。同時,由于新能源汽車本身仍存在一些問題,很多消費者選擇先購買燃油車作為過渡,等待新能源汽車形態更加成熟后再做決定。
盡管油價下跌對準備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影響不大,但新能源車企們的過度競爭卻讓消費者望而卻步。他們選擇暫時不購買新能源汽車,而是持幣觀望。這一行為進一步加劇了車企之間的競爭和消費者的觀望情緒,形成了一個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