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熱度依舊不減,但增長勢頭似乎已不如往昔那般迅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全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千萬輛大關,然而新能源汽車的占比卻已下滑至42.7%,再次成為了市場中的“少數派”。盡管3月和4月的增長趨勢較為明顯,特別是4月的滲透率一度躍升至52%,但與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相比,新能源汽車顯然已步入了增長的瓶頸期。
回望過去,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曾被視為一場革命,其市場份額從微不足道迅速攀升至與燃油車平分秋色。然而,如今這一進程似乎遭遇了阻礙。去年4月,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就已突破50%,市場普遍預期其將繼續保持高歌猛進的態勢。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新能源汽車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顯示出后繼乏力的跡象。
與此同時,合資車市場也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合資車的銷量占比高達61.1%,而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已驟降至34.8%。這背后,不僅僅是合資車轉型步伐緩慢的問題,更是國產車崛起所帶來的巨大沖擊。隨著國產車口碑的日益提升,合資車的優勢逐漸被蠶食。以緊湊型SUV為例,2019年主流的合資車型價格普遍在20萬元左右,而國產熱門車型如哈弗H6和長安CS75則僅需13萬元左右,價格差距顯著。
然而,新能源汽車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切。消費者發現,在10多萬元的價格區間內,國產車不僅能提供可油可電的混動車型,還能帶來科技感十足的電動車。相比之下,合資車開始迅速失去市場,甚至被部分消費者視為“智商稅”。這一轉變,無疑加劇了合資車市場的萎縮。
面對這一局面,燃油車市場并未坐以待斃。從2023年開始,燃油車開始發起反擊。探岳、CR-V等車型的價格降至15萬元左右,思域、速騰等車型更是跌至10萬元級別。像鋒蘭達這樣的跨界車型,憑借其足夠的空間和出色的省油性能以及操控性,在混動版本價格下探至11萬元級別后,重新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消費者開始意識到,電動車雖然好,但未必是唯一的選擇。對于每年行駛里程較少的消費者來說,電動車的節省并不明顯,而保險費用卻更高。電動車的炫酷功能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也并非剛需。
相比之下,燃油車的優勢在于技術成熟且省心。其服役里程經過長時間考驗,開到10年甚至15年都不是問題。而電動車則存在電池衰減等問題,讓不少消費者心生疑慮。因此,在價格優勢和技術穩定性的雙重加持下,燃油車開始重新煥發生機。
然而,燃油車市場的反擊并非沒有代價。以帕薩特為例,其在歐洲和美國的售價遠高于國內,而國內售價已降至15萬元左右。這種價格調整使得燃油車市場的利潤空間大幅壓縮,甚至可能面臨負利局面。因此,燃油車市場的反擊更像是一場殊死搏斗,旨在維護其最后的尊嚴。
與此同時,電動車市場也面臨著自身的困境。隨著工信部對車企宣傳的規范加強,禁止使用“自動駕駛”“智駕”等詞匯,電動車市場的信任危機逐漸浮出水面。車企在宣傳中的過度承諾和隱瞞重要信息,導致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觀感降至冰點。電動車在安全性方面的問題也備受關注。如何確保電池技術、車身架構和主動安全配置等方面的安全性能,成為電動車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這場油電之爭中,消費者最終會用腳投票。插混車型和增程式車型的銷量增長迅速,說明消費者更加看重實用性和性價比。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只有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無論是燃油車市場的反擊還是電動車市場的信任危機,都將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過程。而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誰將成為最終的勝者,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