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這場危機的導火索,是數百名小米SU7 Ultra車主發起的集體維權行動,他們在網絡上發起聲討,要求小米汽車無損退車,甚至依據相關法律主張退一賠三。
雷軍不久前在微博上坦言,過去的一個月是他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時間。顯然,這場由車主維權引發的輿論風暴,讓小米和雷軍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
車主們對小米汽車的不滿主要集中在SU7 Ultra車型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問題上。小米官方曾宣傳該選裝件具有賽道級散熱設計,能夠提升剎車散熱效率15%,并復刻紐北原型車的空氣動力學。然而,車主們實測發現,風道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氣流,這一發現與B站up主@湯姆的混亂空間發布的實測視頻結果一致。
更令車主們憤怒的是,他們發現該碳纖維前艙蓋的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并無二致,既未連接剎車系統散熱,也沒有增加車輛下壓力。小米官網之前宣稱的“雙風道導向輪轂散熱”描述也被悄然刪除,改口稱該部件主要服務于造型需求。車主們感覺自己花高價買了一個僅具有裝飾作用的部件,遭受了嚴重欺詐。
除了前艙蓋問題,小米汽車還因動力性能限制問題引發車主不滿。車主們發現,車輛的動力性能被小米通過OTA更新單方面限制,且這一限制在購車合同中并未提前告知。車輛本身的質量問題也在此時集中爆發,如驅動系統故障、電機異響等。
面對車主們的維權行動,小米汽車采取了一些措施試圖平息怒火。對于碳纖維前艙蓋問題,小米給出的補償方案是未交付訂單可改配普通鋁制艙蓋,而已選裝用戶則贈送2萬積分(約合2000元)。然而,這樣的補償方案與4.2萬元的選裝價格相比,顯然無法彌補車主的損失。對于動力性能限制問題,小米雖然暫停了相關更新,并承諾在4-8周內解決,但車主們的信任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這場危機的根源在于小米汽車的互聯網思維與汽車工業規律的沖突。小米將手機行業的“參數內卷”移植至汽車領域,用“1548匹馬力”“紐北調校底盤”等概念吸引流量,卻忽視了技術落地的可行性。例如,碳纖維前艙蓋實際減重僅1.3公斤,每克成本高達32元,性能提升卻為零。小米在用戶溝通和品控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
面對這場危機,雷軍和小米汽車團隊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如果不能妥善解決車主的問題,重新贏得車主和消費者的信任,小米汽車未來的發展將舉步維艱。這場風波或許正是智能汽車行業回歸理性的轉折點,提醒車企在宣傳時應更加實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