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市場的風云變幻令人嘆為觀止。新能源車的熱度持續攀升,傳統燃油車則面臨前所未有的價格戰,就連豪華品牌也紛紛加入促銷大軍,仿佛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然而,在這股熱潮之下,不少業內人士卻開始流露出一種莫名的憂慮。市場的喧囂似乎只是暫時的繁榮,背后隱藏著更為深遠的變革。許多消費者可能認為,車市將持續這種高性價比的趨勢,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當前,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看似百花齊放,實則暗流涌動。新能源車企中,僅有少數如理想和零跑實現了盈利,其余大多仍在成本控制的邊緣掙扎,或是通過燒錢擴大市場份額。傳統車企的日子同樣不好過,燃油車市場壓力巨大,部分品牌已陷入賣一輛虧一輛的困境。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整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僅為4.3%,遠低于下游制造業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上一年度。
與國際車企相比,如奔馳、寶馬、現代等品牌的利潤率普遍在8%至10%之間,國內車企的盈利狀況顯然不容樂觀。當資本和補貼不再成為支撐市場的力量時,汽車價格必將回歸理性。而這種理性,絕非當前這種連豪華品牌都大幅降價促銷的狀態所能持續。
換句話說,當前的車市價格并非常態,而是透支了未來的增長潛力。這種透支,最終需要市場來買單。回顧過去的打車和外賣市場,補貼大戰后的價格反彈便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有觀點認為,當車市庫存清理完畢,技術平臺趨于穩定后,車企很可能會大幅提高價格,以彌補前期的虧損。
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其生產成本都不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以新能源車為例,動力電池作為關鍵部件,其成本占比高達35%以上。近年來,電池原材料價格經歷了大幅波動,如碳酸鋰的價格就曾從巔峰時期的60萬元/噸跌至不足12萬元/噸。這種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了新能源車的售價。然而,隨著新能源車銷量的回升,原材料價格很可能再次反彈,從而推高整車售價。
燃油車同樣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由于銷量萎縮,規模效應減弱,零部件成本不斷攀升。這使得燃油車價格難以繼續下探。因此,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其價格都將在未來面臨上漲的壓力。
面對這一形勢,消費者應如何抉擇?對于預算有限、有剛性購車需求的消費者而言,抓住當前的優惠時機盡快購車或許是個明智的選擇。因為一旦市場紅利消失,價格反彈,心儀的車型可能再難觸及底價。而對于預算充足的消費者來說,則可以等待新技術更加成熟后再做決定。只是屆時價格也不會便宜,拼的是經濟實力。
汽車市場并非一個無底洞,其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而波動。當前的繁榮景象是補貼、資本和庫存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種繁榮難以持久。因此,消費者應理性看待市場變化,根據自身需求和預算做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