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隱藏式車門把手因美觀和科技感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迅速普及。然而,這種設計在實際應用中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引發了廣泛關注。近日,工信部開始著手規范這一設計,以確保車輛的安全性和乘客的逃生便利。
隱藏式車門把手的設計初衷是為了使汽車外觀更加流暢簡潔,增強科技感。這種設計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奔馳300 SL車型,但在此后的幾十年里,它主要出現在一些超跑或超豪華車型上。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隱藏式車門把手逐漸成為新能源車型的“標配”。
然而,這種設計在實際應用中卻暴露出了一些安全隱患。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隱藏式車門把手可能會因為斷電而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的難度。例如,在2024年4月26日山西運城發生的一起嚴重交通事故中,一輛問界M7 Plus追尾后起火,車門把手因斷電無法彈出,救援人員不得不破窗施救。類似的事故在國內外都有發生,引發了公眾對隱藏式車門把手安全性的擔憂。
針對這一問題,工信部開始征集相關意見,擬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以規范汽車車門把手的設計。根據《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車門把手在碰撞和車輛起火等事故場景下應具備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確保在事故中車門系統能夠順利開啟,便于救援和逃生。同時,該標準還將考慮防止在翻滾、墜落事故中車門把手的誤作用,以降低乘員跌落風險。
實際上,國內已有汽車因車門把手隱患被召回。例如,一汽豐田在2023年7月召回了一批bZ3汽車,原因是后門外把手撥叉形狀及材質設計存在缺陷,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可能導致車門無法順利開啟或關閉,存在安全隱患。這一事件進一步凸顯了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缺陷所帶來的風險。
隱藏式車門把手在實際使用中還存在一些其他問題。例如,一些用戶反映,在北方冬季,雨雪天氣容易將車門把手凍住,導致無法正常使用。一些車主還表示,在緊急情況下,他們不知道如何快速打開隱藏式車門把手,增加了逃生難度。這些問題都使得隱藏式車門把手的設計備受爭議。
面對這些問題,一些新能源汽車廠商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例如,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他們正在研發更好開的車門把手,以確保在平常和異常情況下都能輕松打開。比亞迪作為標準核心起草組成員之一,也表示已經分享了他們在隱藏式車門把手安全設計方面的積累和經驗,以提升整個行業的安全底線。
在業內看來,隨著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推進,汽車車門把手的設計有望從追求科技感轉向安全優先。雖然隱藏式車門把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汽車的科技感和美觀度,但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始終是汽車設計的重要考量。因此,在未來,新能源汽車廠商需要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斷探索更加創新、實用的車門把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