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車領域迎來了一波新的關注焦點,中國汽車質量網揭曉了《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純電車型)》,廣汽昊鉑GT、嵐圖追光、阿維塔12脫穎而出,占據榜單前三甲。然而,在這份榜單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這些表現優異的車型,而是排名墊底的小米SU7。
小米SU7以239的高分值遠超183的平均水平,成為該季度用戶口碑最差的純電車型之一。盡管從保有量來看,小米SU7的吐槽人數絕對值或許不是最多,但占比卻高居榜首,這一結果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米粉”開始表達失望,甚至有轉向“黑粉”的趨勢。
榜單發布后,立即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討論。許多小米SU7車主紛紛留言,表示小米在細節做工上存在明顯不足,漆面橘皮紋顯著,部分電子功能也已出現問題。這些負面評價迅速在網絡上發酵,給小米汽車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這份榜單持完全認同的態度。一些用戶和自媒體對榜單的評判標準及其可信度提出了質疑,認為數據透明度不足,非質量問題的干擾以及主觀評價的權重不明確。這些質疑聲音中,不乏為小米叫屈的言論,認為小米SU7的市場熱度與評分形成了鮮明反差,其中相當一部分投訴源于提車周期過長,而非典型質量問題。
面對這些質疑和負面評價,小米汽車再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一員,小米汽車自宣布造車以來,便以其強大的營銷攻勢吸引了廣泛關注。雷軍親自站臺、社交媒體話題轟炸、擠牙膏式的技術發布等策略,讓小米SU7在上市前便積累了大量人氣。
然而,流量是把雙刃劍。小米SU7上市后,一系列飆車亂象頻發,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引發了眾怒。緊接著,“退訂潮”又接踵而至,部分車主發現選配的碳纖維挖孔機蓋與銷售宣傳不符,純屬裝飾品,這進一步加劇了車主們的不滿情緒。
此次中國汽車質量網的排行榜,無疑給小米汽車的口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盡管榜單的可信度有待商榷,但其影響已經顯現。在造車領域,基本功才是護城河,用戶對可靠性的敏感度遠高于手機等電子產品。嵐圖、阿維塔等品牌憑借扎實的供應鏈管理和品控體系贏得了市場認可,而小米作為跨界造車的新勢力,仍需時間沉淀核心能力。
面對挑戰,小米汽車需要平衡技術硬實力和營銷軟實力的關系。創意可以天馬行空,但造車必須腳踏實地。只有依靠過硬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留住那些被流量吸引來的用戶。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加劇,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米汽車若想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就必須在技術和質量上下足功夫,用實力贏得市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