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在其官方平臺及應用程序上悄然調整了智能駕駛相關功能的命名,將原先的“智駕”正式更名為“輔助駕駛”。這一變動使得“XIAO MI Pilot 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 Pro”,“XIAO MI HAD”則變為“端到端輔助駕駛”。在此之前,這些功能分別被稱為“小米智駕 Pro”和“小米智駕 Max”。
在北京的一家小米汽車門店,銷售人員向媒體透露,此次更名僅僅是名稱上的變化,功能本身并未有所調整。他解釋說,目前全國多數新造車品牌在宣傳時都已采用“輔助駕駛”這一表述,而“智能駕駛”這一術語則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該銷售人員進一步闡釋了兩者之間的區別:“智能駕駛意味著車輛可以完全自主行駛,無需駕駛員操作;而輔助駕駛則要求駕駛員必須時刻準備接手,保持對車輛的控制。”他強調,在使用輔助駕駛功能時,若發生交通事故,責任將由駕駛員自行承擔。
事實上,小米汽車并非首個進行此類更名的車企。在此之前,理想汽車已在宣傳中悄然將“L6智駕煥新版”更名為“智能煥新版”。同樣,小鵬汽車雖然在門店內仍鼓勵消費者體驗其智能駕駛功能,但宣傳海報上的措辭已變得更加謹慎,改為“小鵬汽車AI智能輔助駕駛體驗”。
領克、智己等品牌則在宣傳策略上進行了調整,更多地強調智能、智趣、智享等概念。一位智己銷售人員表示,智能的范疇非常廣泛,不僅限于智能駕駛,還包括底盤控制、天幕變色、四輪轉向等智能化技術。
這一輪車企對智能駕駛功能命名的調整,其背景源于近期多起由智能駕駛功能引發的安全事故。為了加強監管,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和工信部相繼發文,要求車企清晰界定系統功能邊界,杜絕夸大和虛假宣傳,并停止使用“自動駕駛”“智駕”等容易產生誤解的表述。
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多數車企迅速調整了宣傳策略。然而,仍有部分品牌堅持使用“智駕”這一表述。在華為的展廳中,“華為高階智駕”依然是其產品的核心賣點之一。同樣,阿維塔和長城旗下的魏牌也在宣傳中強調了智能駕駛技術的重要性。
盡管這些品牌在宣傳中依然突出智能駕駛功能,但在宣傳材料中也明確標注了“高階智能駕駛僅為輔助功能,不可替代駕駛員操作”的提示。
隨著監管的加強和消費者認知的提升,智能駕駛技術正逐步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未來,車企將更加專注于優化算法、提升技術成熟度,力求在安全與創新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