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迎來了一股新的風潮,曾經風靡一時的“智能駕駛”宣傳術語正悄然發生變化。這一變化始于一些知名車企對宣傳材料的調整,其中小米汽車尤為引人注目,其將原有的“智駕”宣傳改為了“輔助駕駛”。與此同時,理想等同樣以“智駕”為宣傳亮點的企業也紛紛降低了該詞匯的使用頻率,或采用了更為謹慎的表述方式。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監管部門對智能網聯汽車宣傳規范的進一步收緊。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了相關會議,明確提出車企在宣傳智能網聯汽車功能時,需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嚴禁夸大和虛假宣傳。會議還具體要求車企在宣傳中不得使用“自動駕駛”“自主駕駛”“智駕”“高階智駕”等詞匯,而應按照自動化分級標準,統一使用“(組合)輔助駕駛”等表述。
隨著監管政策的明確,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開始積極響應。在上海車展等近期舉辦的大型車展上,不少車企的銷售人員已開始使用“智能輔助駕駛”等新詞匯進行產品介紹,取代了原先的“智駕”宣傳。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口頭宣傳上,更在車企的官方宣傳材料中得到了體現。
然而,這一變化是否意味著問題的徹底解決呢?業內人士對此持謹慎態度。事實上,早在去年4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工信部就已發布了相關通知,明確要求車企禁用“完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夸大表述,但“智駕”等詞匯在隨后的一年中仍屢見不鮮,甚至因誤用智駕功能而引發的交通事故也時有發生。這表明,盡管監管部門三令五申,但仍有部分車企試圖在宣傳中打擦邊球,以吸引消費者。
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這一變化,實際上反映了車企與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在利益驅動下,部分車企明知監管政策,卻仍試圖通過夸大宣傳來吸引消費者。然而,這種做法不僅違反了監管規定,更可能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和安全。因此,監管部門此次出手整治,無疑是對行業的一次警醒。
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行業而言,安全始終是首要考慮的因素。與智能手機等智能產品不同,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性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車企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安全性。此次從“智駕”到“輔助駕駛”的轉變,實際上是對行業的一次糾偏,提醒車企應將消費者安全放在首位。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車企應放棄智能化的發展道路。相反,新能源車在電池、電機、電控以及安全等領域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車企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方向,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出行體驗。
從“智駕”到“輔助駕駛”的轉變,不僅是監管政策收緊的結果,更是智能網聯汽車行業自我糾偏的體現。這一變化提醒我們,智能化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