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行業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而這場變革的先聲,或許可以追溯到2021年底李斌的一番言論。當時,他略顯激進地表示:“我不明白,為何還有人會選擇購買燃油車。”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眾多質疑與嘲諷,不少人認為他過于理想化,斷言這樣的轉變至少需要十年。
然而,僅僅四年后的今天,現實卻以一種令人矚目的方式回應了李斌的預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新能源車的零售滲透率已高達51.1%,銷量達到123.7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7個百分點。若此趨勢得以延續,至2026年,新能源車滲透率或將突破60%,燃油車長期以來的主導地位或將被徹底顛覆。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進展,并非單純依靠純電動車(EV)的一己之力,而是純電、插電混動(PHEV)以及增程式電動車(REEV)三條技術路線共同發力的結果。當年那些敢于預言燃油車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人,正是看到了這股綜合力量的崛起。他們強調的,是新能源車多樣化的技術路徑,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且每條路徑相較于燃油車都展現出明顯優勢。
在動力系統方面,無論是純電還是電池為主、內燃機為輔的車型,都帶來了更為平順的駕駛體驗、更快的加速性能以及更低的能耗,整體表現遠超燃油車時代的2.0T高功率乃至3.0T車型。性能車曾經的高高在上,如今已被普通電車輕松超越,如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P等車型,以極低的成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駕駛體驗。
智能化方面,新能源車同樣展現出對燃油車的天然優勢。電動車擁有大容量電池,為高階智能化系統提供了充足的電力支持,而燃油車的小電瓶僅能勉強維持燈光、中控、空調等基本功能。因此,在硬件層面,新能源車天生具備承載更復雜智能化系統的能力。在智能交互與智能駕駛的精準度上,電車與油車的差距更為明顯,油車的機械驅動系統存在響應延遲,而電車的電機響應迅速,更適合搭載高算力芯片,實現復雜的智能算法。
關于新能源車只能在城市使用的觀點,也已被現實所打破。如今,即便是偏遠的鄉村,也能看到綠牌車的身影。縣城中,雖然新能源車的密度不及一線城市,但私人綠牌車的比例卻在顯著上升。縣城、鄉鎮安裝充電樁的便利性,加之電費低廉,使得新能源車在這些地區同樣受到了廣泛歡迎,不僅年輕人,許多中年甚至老年消費者也開始考慮購買新能源車。
在這場汽車行業的變革中,新能源車以其獨特的優勢,正逐步改變著消費者的購車選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充電設施的日益完善,燃油車市場或將迎來更加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