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產業經歷深刻變革的2025年,中國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推動電動化與智能化進程,每月都有新款車型問世,重新界定了行業格局。面對這一趨勢,依賴傳統“技術輸入”模式的跨國車企正面臨嚴峻挑戰,包括決策遲緩、供應鏈斷裂及市場份額下滑等問題。然而,在這場全球汽車產業的大潮中,豐田這家昔日以全球標準化體系聞名的日系巨頭,正通過一場前所未有的本土化革命,力圖破解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困局。
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坦言,要打造真正貼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就必須深入采用中國人的思維與方法進行產品研發。這一理念成為豐田“繼承與進化”戰略的基石,并在今年進一步升級為“立全球,更中國”的新航向。豐田深知,只有跨越全球技術標準與中國市場需求之間的鴻溝,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豐田的本土化變革不僅限于理念層面,更體現在體制上的深刻革新。2025年初,豐田中國首次任命中國人董長征和李暉分別擔任副董事長和總經理,打破了日籍高管長期主導決策層的傳統。更為關鍵的是,豐田整合了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及比亞迪的研發資源,建立了“One R&D”統一研發體制,并將決策權從日本總部轉移至中國。同時,中國首次設立了“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全權負責鉑智3X、bZ5、鉑智7等車型的開發,這種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閉環機制,極大地縮短了工程師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李暉在車展演講中強調,豐田在強化本土化經營的同時,正全方位提升在華事業的全產業鏈水平,涵蓋管理體系、研發體制、商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及合作伙伴等多個維度,推動與中國發展速度相匹配的企業變革。這背后,是豐田對中國市場堅定不移的信心。
在智能化與電動化的雙賽道上,豐田采取了既保守又積極的策略。一方面,豐田堅持“安全不計成本”的原則,鉑智3X搭載了雙冗余制動系統與超國標電池防護設計;另一方面,豐田大膽擁抱本土創新,鉑智7成為首款搭載鴻蒙座艙的D級轎車。豐田與騰訊的合作顯著提升了AI語音交互的識別準確率,與小馬智行聯合開發的L4級Robotaxi也已在廣州投入商業化運營。這種雙軌并行的策略,既守住了安全底線,又以中國速度搶占市場。
豐田還將產品定義權交給了中國團隊,展臺上的RAV4榮放Active concept和凱美瑞Urban concept等車型,通過加裝后排小桌板、內飾升級及支持微信互聯等“中國式改裝”,精準滿足了家庭出行與年輕化的需求。這些“改裝車”不僅展現了豐田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也預示著未來量產車型的創新方向。
豐田的本土化變革不僅限于產業鏈層面,更是一場生態體系的重塑。雷克薩斯純電工廠落戶上海,彰顯了豐田對長三角地區完備本土供應鏈的信賴。豐田將電動化技術與老齡化需求相結合,開發無障礙福祉車,并通過GR高性能品牌與場景化改裝,覆蓋戶外探險與都市潮玩人群。這種“Mobility for all”的理念,使豐田在智能出行生態中占據了獨特位置。
在豐田的“多路徑新能源技術”戰略中,氫燃料電池車Mirai與純電、混動、插混車型同臺亮相,構成了豐田獨有的技術矩陣。這一看似“保守”的技術路線選擇,實則蘊含著智慧。豐田認為,在充電基礎設施尚未全面覆蓋的地區,混動技術仍是降低碳排放的現實選擇;而在經濟發達地區,純電與氫能則成為未來出行的并行方案。豐田不愿做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致力于提供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
如今,當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合資品牌已從“如何守住份額”轉變為“如何重獲競爭力”。在這場變革中,豐田不僅是在進行一場“自救”,更是在顛覆傳統。當由中國工程師主導的鉑智7技術標準反哺全球,當上海研發中心成為豐田電動化的創新引擎,本土化已超越地域策略,成為豐田全球競爭的新支點。豐田的“中國式進化”,不僅展現了跨國車企與本土創新的共生關系,更為全球汽車產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