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探索之路,近年來充滿了挑戰與調整。曾幾何時,該品牌寄望于通過e:NS和e:NP等純電動車型,迅速實現從燃油車向電動車的品牌轉型。然而,市場的反饋卻顯得相當嚴峻。智能化體驗不足、產品更新緩慢以及性價比不高,使得這些車型月銷量長期徘徊在三位數,逐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邊緣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分析專家指出,本田純電動車型的市場表現不佳,并非車型本身質量差,而是其市場策略與節奏明顯錯位。當本田推出那些“充電不便、價格高昂、智能化程度一般”的車型時,消費者已經轉向了中國本土品牌的電動車。
面對這一困境,本田迅速調整了戰略方向。在總部宣布重新聚焦混動技術、調整電動化投資的同時,南北本田(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數月前已開始調整車型結構,減少庫存,并在銷售終端優先推薦混動版車型。這一戰略調整在銷量結構上得到了體現:本田規劃到2030年,全球銷量目標超過360萬輛,其中混合動力車型將占據220萬輛,成為支撐全球市場營收的重要力量。
本田在北美和日本推出的新一代ADAS主力電動車和混動車型,以及以“ASIMO OS”為核心的SDV平臺,標志著該品牌在智能化領域的決心。同時,本田計劃在2026年推出“Honda 0系列”電動車,采用新一代高效SoC芯片,算力高達2000 TOPS,能效比達到20 TOPS/W,旨在支持自動駕駛與大模型協同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先進技術最早將在中國市場進行測試和部署。由于中國和北美在交通環境、法規標準等方面的差異,本田需要在中國市場進行大量的本地化開發和測試工作。東風本田的工程師表示,雖然總部提供了模塊標準,但中國的交通環境變量眾多,如斑馬線、非機動車、紅綠燈配時等,都需要進行“再開發”,而非“直接落地”。
汽車行業智能化顧問指出,全球自動駕駛技術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解決方案,中國需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本田選擇與Momenta合作進行本地開發,正是因為它意識到只有在中國市場先取得成功,才能在全球市場推廣。技術的最終落地,需要考慮到具體的城市環境、硬件條件和用戶體驗。
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在這場戰略調整中,不再是戰略的“接收端”,而是成為了反饋鏈條中的“主動端”。從預算縮減到目標重構,從平臺延后到混動上提,本田的這一系列冷靜動作,背后是南北本田持續扛住產品空窗期、用戶轉移和技術適配壓力的結果。本田這次戰略調整的成功,得益于中國市場提供的真實反饋,也為中國市場在未來的全球戰略中,奠定了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