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航天員在距離地球400公里的天宮空間站內完成了一項令人矚目的實驗——成功烤制出鮮嫩多汁的雞翅和牛排。這一突破不僅刷新了人類太空飲食的記錄,更標志著中國在長期太空駐留技術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國際媒體紛紛聚焦這一成就,CNN、Space等媒體以罕見的中性口吻報道稱,這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
這項看似簡單的烹飪實驗背后,隱藏著多項顛覆性技術創新。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與九陽聯合研發的"熱風烘烤機"(被網友戲稱為"宇宙牌空氣炸鍋"),采用無明火熱風循環系統,通過190℃恒溫控制實現食物均勻受熱,同時配備四重凈化裝置,將油煙凈化率提升至95%以上。該設備重量約15公斤,設計壽命可支持500次烹飪循環,其電力消耗經過特殊優化,完全適配中國空間站高效的太陽能供電系統。
太空烹飪面臨的挑戰遠超地面想象。在微重力環境下,傳統烹飪方式存在三大致命難題:明火可能引發密閉艙室火災,漂浮的油滴會損壞精密儀器,烹飪產生的油煙和氣味在封閉空間內難以消散。此前國際空間站進行的類似實驗,要么耗時長達兩小時,要么需要嚴格限制操作區域。中國團隊通過技術創新,將烤制時間壓縮至28分鐘,且全程無需航天員穿戴特殊防護裝備。
這項突破的背后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持續推進。自1992年確立目標以來,中國空間站建設始終秉持"規模適度、費效比優、可持續擴展"的設計理念。從柔性可伸縮太陽翼到霍爾電推進器,從水氣再生系統到太空廚房,每個細節都服務于"讓航天員住得久、活得好、吃得香"的核心目標。2013年起,九陽等企業便參與太空飲食保障研發,歷時十余年攻克187項技術難關,最終實現從真空包裝食品到現烤鮮食的跨越。
天宮空間站的突破遠不止于飲食領域。這個承載著180余項科學實驗的平臺,正在創造多項"人類首次":失重環境下3100℃無容器材料加工、腦類器官芯片研究、連續纖維復合材料3D打印、甲烷燃燒實驗……這些研究不僅為月球基地建設積累技術儲備,更可能顛覆現有物理化學認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已向全球科研機構開放空間站實驗平臺,目前已有17個國家的9個項目入選首批國際合作計劃。
在太空探索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當某些國家忙著構建太空軍事聯盟時,中國正在用烤肉香氣和新鮮蔬菜詮釋太空探索的真諦——這不是新的霸權爭奪場,而是全人類共同的新邊疆。正如天宮空間站展示的那樣,這里的每一項技術突破,最終都將服務于人類在星辰大海中的永久駐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