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哈勃望遠鏡如同人類的“天眼”,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又一個神秘而壯麗的宇宙畫卷。通過其鏡頭,我們得以跨越億萬光年的距離,領略那些震撼人心的天體奇觀。
在距離地球650光年的寶瓶座,有一個宛如“上帝之眼”的螺旋星云,編號NGC 7293。它之所以獲得如此富有詩意的名字,是因為其外觀極具視覺沖擊力。深邃的藍色瞳孔被層層金色與紅色眼瞼環繞,仿佛宇宙造物主正透過這雙眼睛審視著銀河系的一角。然而,這看似美麗的景象,實則是一場恒星生命的終章。曾經,它是一顆與太陽極為相似的恒星,當核燃料氫與氦耗盡后,無法維持引力平衡,開始劇烈脈動,外層氣體被拋射向太空,形成了絢麗的行星狀星云。位于“瞳孔”中央的微小白點,便是那顆恒星的“遺骸”——一顆熾熱的白矮星。它雖不再進行核聚變,卻依然發出強烈紫外線,激發周圍氣體云熒光,造就了藍綠色核心與紅橙色外緣的奇景。而注視著“上帝之眼”,我們其實是在窺視太陽系的未來,大約50億年后,太陽也將以同樣的方式走向終結。
將目光投向6500光年外的巨蛇座鷹狀星云核心,那里有被譽為“創生之柱”的壯麗景象。這是哈勃望遠鏡最具標志性的照片之一,三根擎天巨柱從星際塵埃的海洋中拔地而起。這些柱子由極度濃厚、寒冷的氫氣和塵埃構成,尺度驚人,僅左側最長的一根就長達4到5光年,將整個太陽系塞進去,也不過是其上的一粒微塵。“創生之柱”名副其實,是宇宙中的“造星工廠”。在柱體內部,氣體和塵埃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坍縮、升溫,最終點燃核聚變,孕育出一顆顆新恒星。柱子頂端的光暈般結構,便是剛剛誕生的年輕恒星,它們正用強烈輻射“吹”開包裹自己的襁褓。
在金牛座方向,一團混亂狂暴的絲狀物映入眼簾,這便是蟹狀星云。與“上帝之眼”的溫柔離世不同,蟹狀星云是一場超新星爆發留下的暴力遺跡。其前身是一顆大質量恒星,生命盡頭時發生了慘烈的坍縮和爆炸。這幅圖像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公元1054年北宋時期,我國司天監天文學家目睹了這次爆發,并記錄為“天關客星”。據史料記載,這顆“客星”極其明亮,白晝可見,光芒持續23天才逐漸轉暗。哈勃拍攝的照片展示了爆炸近千年后的景象,這團由多種元素構成的橢圓纖維結構,正以每小時540萬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脹。這些元素是構成行星和生命的基礎,我們身體里的每一個原子,都可能來自類似這樣的恒星爆炸。
在天蝎座方向,一只巨大的“蝴蝶”正在宇宙中展翅飛翔,這便是NGC 6302,也被稱為蝴蝶星云。其翼展超過3光年,雖名字輕盈美麗,實則是宇宙中環境極端狂暴的區域之一。它同樣是一個行星狀星云,源于一顆質量約為太陽5倍的恒星的死亡過程。科學家推測,這顆垂死恒星周圍可能存在一個致密的塵埃盤,當恒星爆發時,物質無法向赤道方向擴散,只能向兩極噴涌而出,形成了獨特的雙極結構,宛如蝴蝶張開的雙翼。
在眾多震撼的宇宙圖像中,有一張在科學和哲學上分量極重,那便是“哈勃超深場”。2003年9月,天文學家做出大膽決定,控制哈勃望遠鏡對準天爐座一塊看似“空無一物”的黑暗區域。在接下來的113天里,哈勃斷斷續續對該點進行累計約100萬秒的長時間曝光。這塊區域極小,僅相當于全天空面積的1270萬分之一,如同伸直手臂時手指尖上一粒沙子遮擋的夜空面積。然而,當照片沖洗出來,全世界為之沉默。在這片原本以為是虛無的黑暗中,密密麻麻地擠滿了光點,這些光點并非恒星,而是每一個都像銀河系一樣龐大、包含數千億顆恒星的星系,照片里大約有10000個星系。由于光速有限,我們看到的這些星系,有的發出的光在宇宙中旅行了130億年才到達鏡頭,展現的是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僅有幾億歲時的“嬰兒宇宙”。這張照片讓人類深刻意識到自身的渺小,也讓我們不禁思索,整個宇宙中究竟存在著多少個世界,又有多少種文明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