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科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所民辦高校憑借扎實的科研實力悄然崛起。西京學院電子信息學院袁寶璽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MFFSODNet: Multiscale Feature Fusion Small Object Detection Network for UAV Aerial Images》,同時入選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ESI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雙榜單,標志著該校在工程技術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邁入全球頂尖行列。
該研究針對無人機航拍圖像中小目標檢測的技術瓶頸,創新性地提出多尺度特征融合網絡架構。實驗數據顯示,在保持模型輕量化的前提下,檢測精度較傳統方法提升顯著。這項成果不僅解決了計算資源受限場景下的應用難題,更在主流無人機圖像基準數據集上刷新了性能紀錄,為公共安全、農業監測、基礎設施巡檢等領域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
支撐這項突破的,是西京學院近年來重點打造的科研平臺體系。學校投入近2億元建設的西安市高精密工業智能視覺測量技術重點實驗室、西安市低空飛行器智能感知與自主導航重點實驗室等19個省市級科研平臺,形成了覆蓋材料科學、工程技術、電子信息等多學科的協同創新網絡。其中,材料與能源科學技術研究院王冰副教授團隊在光催化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近期登上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通過動態鍵合機制突破電荷傳輸效率瓶頸,為清潔能源技術發展開辟新路徑。
學術實力的躍升直接反映在學科排名上。最新ESI數據顯示,西京學院"工程科學"學科全球排名較去年同期提升445位,目前位列第5435位,穩居全球前1%。學校累計被ESI收錄論文2451篇,其中44篇獲評高被引論文,6篇入選熱點論文。這種量質齊升的科研產出,源于學校對人才隊伍的持續投入——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占比達43.3%,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占比91.2%,更涌現出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的張善文教授等學術領軍人物。
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辦學特色,在人才培養環節同樣體現鮮明。2025屆研究生畢業成果展上,223名畢業生交出亮眼成績單:241篇學術論文、41件授權專利、67項國家級競賽獎項。行健書院通過個性化培養方案,助力學生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國內外名校深造。這種"科研反哺教學"的模式,正在形成良性循環——實驗室里穿梭的師生身影,既是當下科研攻堅的主力軍,也是未來學術創新的儲備力量。
從無人機視覺檢測到光催化材料,從智能感知技術到清潔能源研究,西京學院的科研版圖持續拓展。這種跨越式發展背后,是民辦高校在體制機制創新中的獨特優勢:靈活的資源調配機制、精準的學科布局、緊密的產學研合作,共同構筑起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范式。當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登上國際學術舞臺,這所高校正用實際行動改寫著人們對民辦教育科研實力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