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國際人形機器人與機器人技術展覽會(HRTE)的展館內,一場關于科技與設計的較量正悄然展開。全球400余家領軍企業齊聚一堂,以突破性技術爭奪行業話語權。當觀眾穿梭于各個展位之間,一個現象愈發明顯:在技術同質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展位設計已成為企業塑造品牌差異化的關鍵戰場。如何通過獨特的空間敘事、沉浸式交互體驗以及可持續設計理念,讓展位成為觀眾記憶中的“科技地標”?這成為眾多企業思考的核心問題。
在杭州大會展中心的展區中,捷昌驅動的展位以“機器人核心動力實驗室”為主題,吸引了眾多目光。該展位通過透明化展示技術原理,讓觀眾直觀了解到其空心杯電機總成如何實現毫秒級響應。這種“解剖式展示”并非個例,當技術參數難以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時,場景化敘事成為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體驗的有效手段。工業機器人展區采用冷色調金屬框架與動態光影,模擬出工廠產線環境。環形巨幕投影播放著機器人焊接、裝配的實時數據,機械臂運動軌跡的動態標注則讓觀眾直觀感受到±0.005°的重復定位精度。服務機器人展區則以木紋材質與暖光燈營造出家居場景,達闥護理機器人在此展示其通過微表情識別調整攙扶力度的功能,觀眾可親自體驗被機器人攙扶時力度隨觸覺傳感器分辨率(達400點/cm2)變化的過程。極限挑戰區更是構建了水下30米、1000℃熱輻射等極端環境模型,某消防機器人展位設置的熱輻射模擬裝置,讓觀眾觸摸外殼即可感受相變材料冷卻系統的降溫效果。數據表明,采用“時光走廊”設計的某智能機器人展,地面LED屏投射機器人發展史時間軸,觀眾步行觸發節點動畫,停留時長提升了40%,場景化敘事使技術展示從“功能羅列”升級為“價值共鳴”。
沉浸式交互設計則讓觀眾從旁觀者轉變為技術的主角。在HRTE的“創新獎”評選中,阿里云展臺的“多模態交互實驗區”脫穎而出。觀眾可通過語音指令“把左手邊的藍色工具箱遞給穿格子襯衫的工程師”,機器人不僅能理解復雜指令,還能自主規劃路徑避開障礙。這種設計背后,是“降低技術門檻”與“提升反饋即時性”的雙重考量。某教育機器人展位設置的手勢識別墻,觀眾揮手即可調取編程邏輯動畫,響應延遲控制在0.3秒內,避免了因等待而產生的挫敗感。醫療機器人展區采用的壓力感應地磚,踩踏不同區域可觸發手術機械臂的對應操作演示,配合實時3D場景重建技術,讓觀眾仿佛“操控”著虛擬手術。仿生機器人表演舞臺四周布置的氣味釋放裝置,在機器人模擬花海場景時同步釋放花香,搭配低頻震動地板傳遞機械運動反饋,多感官交互使觀眾對展品的記憶留存率提升了3倍。宇樹科技展位設置的“可變剛度執行器”體驗區,觀眾可親手感受機器人關節從輕柔捏起葡萄到舉起20公斤重物的力度變化,直觀理解其模仿人類肌肉特性的技術突破。
在全球產業聚焦“雙碳”目標的當下,展位設計的可持續性也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直觀體現。HRTE的“綠色創新獎”得主中,80%的展位采用了模塊化搭建技術與環保材料。模塊化結構將展臺拆分為標準組件,在工廠預制后現場組裝,不僅縮短了搭建時間,還減少了廢棄物產生。例如,某展位使用可回收鋁合金框架與竹制展板,拆除后材料回收率達95%。智能節能系統則通過光線傳感器與人體感應裝置,自動調節燈光亮度與空調溫度。某工業機器人展位通過動態數據屏實時顯示能耗曲線,對比傳統設備的節能效果一目了然。循環利用設計讓展臺家具在展會結束后繼續發揮價值,某服務機器人展位的洽談區座椅,在展會后被改造為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桌。杭州市發布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對采用環保材料的展位給予補貼,推動展會經濟向綠色轉型。
在HRTE的展館內,一個成功的展位設計早已超越了“展示空間”的范疇。它是企業技術實力的立體化表達,是品牌價值的沉浸式傳遞,更是產業生態的連接器。當觀眾在捷昌驅動的“動力實驗室”觸摸未來,在阿里云的“交互實驗區”對話智能,在綠色展位感受可持續承諾,科技的溫度與力量便真正觸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