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短劇憑借其獨特的敘事節奏和戲劇張力,迅速占據大眾視野,成為影視娛樂領域的新寵。從“掐脖子”“下藥”等夸張情節引發的網絡熱議,到現象級作品的持續涌現,短劇行業正經歷著從野蠻生長到規范發展的關鍵轉型。
短劇的“爽感”與“羞恥感”常被觀眾津津樂道。某短劇頭部廠牌的總制片人曾公開分享行業趣聞:過去一年中,超5000名總裁角色在劇情中被下藥,3000余次“女主走錯酒店房間”的橋段反復上演,2000多名千金角色在家族紛爭中完成身份逆襲,而扇巴掌的戲份若連成線,足以環繞地球數圈。這些高度模式化的情節雖被調侃為“羞恥”,卻精準踩中了觀眾的情緒痛點,成為短劇爆款的流量密碼。
2025年被稱為中國短劇的“爆發元年”。這一年,《十八歲太奶奶》《盛夏芬德拉》等作品憑借創新的題材和緊湊的劇情引發全民追更熱潮,短劇的生產模式與商業化路徑也日趨多元。從內容創作到平臺分發,從廣告植入到IP衍生開發,行業生態鏈正逐步完善,吸引著資本與人才的持續涌入。
為深入探討短劇行業的生產邏輯與商業邏輯,一場主題沙龍活動近日在北京朝陽區拉開帷幕。活動以“短劇的創作與破圈”為核心議題,邀請三位行業代表分享實戰經驗:聽花島總制片人趙優秀將揭秘現象級作品的孵化過程,其團隊制作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等作品曾創下單日播放量破億的紀錄;商務制片人兼導演余滟清將從宣發視角解析短劇的流量運營,她參與的《盛夏芬德拉》通過精準的用戶畫像實現廣告收入與口碑雙贏;新銳導演兼演員宇書田則將講述“為愛發電”的創作故事——她自掏腰包拍攝的《重生2018》,憑借對重生題材的差異化解讀,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殺出重圍。
活動主辦方同步開啟讀者招募通道,計劃邀請30名觀眾與嘉賓面對面交流。參與者需通過后臺提交“最想提問的問題及提問動機”,經篩選后于11月29日前確認入選名單。未能到場的觀眾也可通過添加活動助手微信加入線上社群,參與實時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