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江門開平市的深山之中,一座地下700米處的科學堡壘正悄然揭開宇宙最隱秘的面紗。這里是中國科學家耗時三十年打造的“中微子實驗室”,其核心裝置是一座直徑達41.1米的巨型不銹鋼網殼,內部盛放著兩萬噸液體閃爍體,宛如一顆等待與宇宙信使相遇的“超級眼睛”。
中微子被稱為“幽靈粒子”,其神秘程度遠超想象。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透人體,卻幾乎不留下任何痕跡。它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即使穿越整個地球,也僅有極微小的概率被攔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用生動的比喻形容其探測難度:“這相當于在北京五環外用手電筒照射,試圖照亮上海外灘的一只蚊子。”
為捕捉這些“宇宙隱身客”,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座13層樓高的探測器。其核心是一個直徑35.4米的有機玻璃球,內部填滿液體閃爍體,外部覆蓋著4.5萬只光電倍增管。這些“超級眼睛”能將中微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微弱光信號放大一千萬倍,使原本不可見的粒子顯露出蹤跡。實驗室選址地下700米,則是為了屏蔽地面宇宙射線的干擾——厚達700米的巖層如同天然屏障,將宇宙射線強度降低至百萬分之一,為探測器營造出近乎絕對安靜的環境。
2025年8月26日,這座總投資20億元的科學裝置正式投入運行。僅59天內,它便成功捕獲2379個中微子,并精確測量出兩個關鍵振蕩參數,精度較國際最高水平提升1.5至1.8倍。這一成果被形象地比喻為“在黃河中精準撈出50顆特定顏色的沙子”,彰顯了中國在基礎物理領域的領先實力。
中微子研究雖看似抽象,卻與人類命運緊密相連。這些粒子攜帶宇宙大爆炸的原始信息,可能為反物質消失之謎提供線索。未來,中微子技術或催生革命性應用:例如利用中微子通信實現無延遲跨國通話,或開發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王貽芳表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解答中微子質量順序這一世紀難題,更要為人類探索宇宙打開新的窗口。”
從大亞灣到江門,中國科學家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這座深埋地下的科學宮殿,憑借世界最大的有機玻璃球和最靈敏的探測系統,持續書寫著人類探索微觀宇宙的壯麗篇章。當4.5萬只光電倍增管同時閃爍,或許那轉瞬即逝的微光中,正藏著宇宙最深邃的秘密。











